我国抗稻白叶枯病粳稻近等基因系的培育及应用
文章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4-09-18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章琦,施爱农,王春连,杨文才,阙更生,赵炳宇
- 起 止 时 间 :1986年1月—1996年10月
- 获 奖 情 况 :2000年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是一个重要的世界性病害。日本和国际水稻 研究所(IRR I)于80年代合作育成一套籼稻遗传背景的抗白叶枯病近等基因系,迄今一直缺乏一套可利用 的粳稻近等基因系(NILs)。
自1986年,选择了对中国水稻生产具重要意义的6个抗白叶枯病目标基因Xa-2、Xa-3、Xa-4 、Xa-7、Xa-12和Xa-14,其抗病供体分别为特特谱、早生爱国3号、IR20、DV85、Java14和T N1。轮回亲本选用对72个包括一套国际鉴别小种和中国主要稻区的代表菌系均高度感病的粳 型品种沈农1033。
各供体品种分别与轮回亲本杂交、回交,根据水稻与白叶枯病之间存在基因对基因关系,采 用与各目标基因相对应的国际鉴别菌系鉴定各世代材料,结合农艺性状选择,经回交、自交 至BC5-6、F4-5代,育成这套NILs。其特点:
(1)各基因系携有的目标基因的抗 性表现与供体亲本完全相同,抗性反应清晰稳定。
(2)抗性遗传分析及基因等位性测定表明,6个目标基因已分别导入轮回亲本。
(3)各基因系的农艺性状与轮回亲本极为一致。
这套材料已先后提供给41个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IRRI水稻种质基因库中心及韩国、朝鲜等 。浙江省农科院聚合了CBB4和CBB7的抗性于感病当家品种,育成3个晚粳品系,至1996年在 重病区累积种植2万亩,表现高产、全生育期抗病,又被浙农大等15个单位引作抗源。中国 农科院作物所花培组将CBB4导入中花8号,育成一批包括中花14、15等抗病高产品种(系)。 已在山东累积种植5万亩。其他一些育种单位也已育成一批优良抗病高代品系。中国科学院 进行抗病基因分子定位克隆,已将CBB7的一对广谱成株抗性基因定位于第11染色,该基因 与2个RFLP分子标记间的图距仅0.4cM,并已获得候选基因克隆。南昌、中山大学、南京和湖 南农业大学等用这套材料从病理生化、悬浮细胞和分子生物水平上有效地进行了抗性机制研 究。成为“863”、“国家攻关”、“跨世纪人才培养基金”等基础研究中的重要材料,展现出这套NILs为一个宝贵的遗传工具和抗源。
自1986年,选择了对中国水稻生产具重要意义的6个抗白叶枯病目标基因Xa-2、Xa-3、Xa-4 、Xa-7、Xa-12和Xa-14,其抗病供体分别为特特谱、早生爱国3号、IR20、DV85、Java14和T N1。轮回亲本选用对72个包括一套国际鉴别小种和中国主要稻区的代表菌系均高度感病的粳 型品种沈农1033。
各供体品种分别与轮回亲本杂交、回交,根据水稻与白叶枯病之间存在基因对基因关系,采 用与各目标基因相对应的国际鉴别菌系鉴定各世代材料,结合农艺性状选择,经回交、自交 至BC5-6、F4-5代,育成这套NILs。其特点:
(1)各基因系携有的目标基因的抗 性表现与供体亲本完全相同,抗性反应清晰稳定。
(2)抗性遗传分析及基因等位性测定表明,6个目标基因已分别导入轮回亲本。
(3)各基因系的农艺性状与轮回亲本极为一致。
这套材料已先后提供给41个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IRRI水稻种质基因库中心及韩国、朝鲜等 。浙江省农科院聚合了CBB4和CBB7的抗性于感病当家品种,育成3个晚粳品系,至1996年在 重病区累积种植2万亩,表现高产、全生育期抗病,又被浙农大等15个单位引作抗源。中国 农科院作物所花培组将CBB4导入中花8号,育成一批包括中花14、15等抗病高产品种(系)。 已在山东累积种植5万亩。其他一些育种单位也已育成一批优良抗病高代品系。中国科学院 进行抗病基因分子定位克隆,已将CBB7的一对广谱成株抗性基因定位于第11染色,该基因 与2个RFLP分子标记间的图距仅0.4cM,并已获得候选基因克隆。南昌、中山大学、南京和湖 南农业大学等用这套材料从病理生化、悬浮细胞和分子生物水平上有效地进行了抗性机制研 究。成为“863”、“国家攻关”、“跨世纪人才培养基金”等基础研究中的重要材料,展现出这套NILs为一个宝贵的遗传工具和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