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技奖励» 国家级奖成果

长江上中游两熟制油菜秋发及高产技术生物学基础

【字体: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四川省绵竹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湖北省农牧业厅粮油处,四川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四川省德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 主要完成人员:赵合句,李光明,李英德,李培武,林志全
  • 起  止  时  间 :1978年9月—1990年4月
  • 获  奖  情  况 :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我们从1979年起,长期深入研究油菜“秋发”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及高产技术模式。
  油菜“秋发”技术栽培的原理是:油菜秋季发棵,充分发挥秋冬季的温光效应及冬前增叶春后增果的部位优势,从而获得油菜籽高产稳产。冬油菜到秋末(11月底)植株平均有绿叶9~10片,叶面积指数1.5~2,亩植株干重150Kg以上;越冬前(12月底)植株平均有绿叶12~13片,叶面积指数2.5~3,亩植株干重250Kg以上,这种油莱称为秋发生长型。连续五年在川、湘、鄂等三省五处试验,秋发型油菜平均亩产210.8Kg,比冬发、冬壮型分别增产30.3%和72.8%,大面积示范平均亩产200Kg左右,最高亩产258Kg,。这表明油菜秋发栽培是获得单位面积上油菜籽更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秋发型油菜冬前的生长积温比冬发、冬壮型分别多209.2℃和305℃,光能利用率分别
高2.33倍和5.37倍,叶面积指数分别增加80.1%和2.49倍,从而明显提高了作物生长率(CGR);冬前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分别占一生的25.0%和32.9%,比冬发型分别高出14.6和16.1个百分点,比冬壮型分别高出22.0和28.7个百分点,为春后生育及高产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其抽苔粗壮,分枝增多,开花结果数大增,充分发挥了春后增果优势,从而显著增产。秋发栽培还节约了肥料,每生产100Kg菜籽需氮量比冬发、冬壮型少10.9~13.4%。其群体生长动态呈“阶梯式”,秋冬发足,越冬期壮健,细胞汁浓度大,抗寒性强。
  16年来,共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了《油菜秋发高产栽培专辑》(《中国油料》增刊)和《论油菜秋发栽培》专著(46万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油菜秋发栽培技术已在长江上中游两熟制地区推广应用,1993年川、湘、鄂三省10个
地市64个县(场)推广452.5万亩(1991年达556.6万亩),占可推广面积的80%,增产
32.5%,亩增菜籽32.0Kg,合计增产17.19万吨,新增产值1,76亿元,增加收入1.67亿元。1987~1993年累年推广2654.6万亩,增产31.L%,亩增菜籽34.1Kg,合计增产84.58万吨,新增产值10.34亿元,新增纯收入6.16亿元。
  1、突破了油菜栽培禁区(过去把秋季促发视为禁忌),提出崭新的“秋发”概念,形态指标,阐明油菜秋发是高产更高产的重要途径,这在国内外尚属首次。
  2、基础性研究的深入和突破;探明了秋发油莱生长率高,冬前干物质积累多,突破了油菜冬前干物重不能大于10%的论说;秋季温度高,油菜根系发达,养分吸收利用率高,是一种“高产低耗”栽培法,而不是“大棵高消耗”;秋发油菜11月快发,12月稳长,越冬期细胞汁浓度大,抗寒性强,否定了“秋发冻害论”;油菜经济系数变化小,生物产量变化大,明确提出“要提高经济产量首先应提高生物产量”。
  3、研究制定出以“三早”(早播、早栽、早施肥)为主的秋发栽培技术体系及高产模式,改变了过去“三迟”做法。
  同行专家鉴定该项研究“在技术和理论上有突破和创新,居国内外领先地位”。
  本项技术主要适合于长江上中游两熟制油菜种植地区推广应用。

 


秋发油采越冬情况


秋发油菜丰收在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