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技奖励» 国家级奖成果

广适应性高产夏大豆新品种—“中豆19”

【字体: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河南省正阳县淮北大豆科学研究所,安徽省种子公司,河南省种子管理总站
  • 主要完成人员:王国勋,吴学军,袁建中,彭玉华,刘家琳
  • 起  止  时  间 :1978年1月—1993年2月
  • 获  奖  情  况 :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在我国25~35°N地区,旱、涝灾害频繁,大豆花叶病毒病普遍、大豆褐纹病时有发生、南半部大豆锈病严重。现有品种存在着产量不高、不稳产,并且区域适应范围也窄等问题。为此,急需选育高产稳产,具有多种抗性和广适应性的新品种,以确保大豆生产发展。
  本品种特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总体技术水平)是:(1)高产稳产:其在包括我国沿淮河及其以南9省的国家、省区试和地区示范等21项216点次试验产量多居首位,亩产140~180公斤,高产田块250公斤。比对照种“跃进5号”和主推广品种“豫豆2号”等增产1.5~2成以上。据两组国家区试分析,其主效应大,品种×年份互作效应小;(2)具多种抗逆性和广适应性:其集抗大豆花叶病毒病、锈病、褐纹病,高耐盐、抗旱、耐渍、抗倒伏等多种特点于一身以及其在25~35°30'N跨10个纬度地区均可栽培等是获国家奖的“跃进5号”、“诱变30”和“豫豆6、2号”等一般适应3~4个纬度所不及的;(3)含硫基酸含量高达4.07g/16gN,超过平春枝(日)、吉林省院和品资所测定的共4448份材料3.52g/16gN最高值。其蛋白质含量为41.6%、脂肪含量19.39%;(4)早熟:生育日数100天,比当地推广种早熟10~13天;(5)地上和地下部前期发育快,减少了营养和生殖生长交叉时间长的矛盾。根系强大增强抗旱、耐渍和抗倒伏能力。
  选育技术及原理:(1)利用基因互补和积加效应,选用不同产地、类型,并各具特点的亲本;(2)改经典复交为选用成对杂交的高世代个体复交;(3)运用生态原理和相应措施,在武汉面向10个纬度地区广适应性育种;(4)对重要抗性专业鉴定。
  综上,本品种选育技术原理先进,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和其集高产稳产、多抗、优质、广适应性于一身的总体水平国际领先。本品种相继经3个省和国家审定,适于鲁南、苏北、皖北、豫中南、鄂西北、陇南、川东、黔、滇等地栽培。
  据已取得的各地应用证明材料,本品种在徐州、皖北、豫中南、鄂北和云南等地1988~1993年面积累计1232万亩,净增经济效益1.96亿元,增产大约2.6亿公斤。其中,1991~1993年面积累计836.1万亩,净增经济效益1.33亿元。1993年357.6万亩,占上述各地同类大豆总面积的27.7%(在河南占36%),是各地主栽品种,是在全国年面积达350万亩以上少数大豆品种之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