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技奖励» 国家级奖成果

中国亚洲棉性状研究及其利用

【字体: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项显林,博怀勤,刘国强,张祖杰,陈建华,刘金定,高迅,吴同礼,沈端庄
  • 起  止  时  间 :1987年12月
  • 获  奖  情  况 :198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1983~1987年对贵州等8省进行亚洲棉资源考察、调查和搜集抢救一批濒临灭绝的自然资源,同时研究来源于20个省(市)的369份亚洲棉材料的72种性状。根据叶形等7个性状,将形态归为40种类型,其中23种形态类型种子酯酶同工酶共有40条谱带,各类型材料表现一致且稳定,幼苗过氧化物酶同功酶谱带表现不规律。按材料的原产地及其表现型将全部划分为早熟矮秆、中熟中秆、多毛高秆3种生态型。将全部材料的抗枯、黄萎病性分别分为抗、耐、感3类,纤维细度分为粗、中、细3类,纤维强力、种仁脂肪、蛋白质、棉酚含量和丰产性分别分为高、中、低3类。研究16个重要性状相关性,属高度相关、中度相关、弱相关的分别是4项、31项、85项。较深入地研究和整理全部材料并归类,发掘出各类优良种质资源供利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据考察,目前我国贵州、云南、海南、湖南、安徽等省有零星种植和分布,亚洲棉具有早熟、稳产、耐旱耐瘠、抗枯萎病、纤维高强力等特性,其纤维有多种特殊用途,栽培省力、省投资,在生产上适量种植,将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