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熟、优质、高产、抗病粳稻新品种中作37的育成及其应用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年鉴》
作者: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4-09-18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冯瑞英,邢祖颐,袁龙江,王淑敏,王洁,王久林,王春连,张连平
- 起 止 时 间 :1984年1月—1996年12月
- 获 奖 情 况 :2000年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中作37适于北京及与北京同生态区的津、冀、晋中、甘南、陕北、辽中北等地作麦茬稻或一 季稻栽培。该品种是用抗病、优质、早熟、丰产的多个亲本,通过杂交、回交并经连续系谱 选择及抗性、米质、丰产性多年鉴定而育成的集优质、早熟、抗病于一身的北方中早粳稻品 种。该品种的育成成功地解决了:产量与熟期、产量与抗性、产量与品质、蛋白质含量与食味等诸多矛盾。经多年区试、试种、示范结果表明:该品种与对照主栽品种秋光相比,具有早熟、穗大,成穗率高,抗倒伏,不早衰,抗稻瘟和条纹叶枯病等优点,亩增产5%-34.8%。 米质测定结果11项指标中10项达到了部颁一级优质粳米标准,且食味好。1996年通过北京市 审定,成为北京市1982年以来唯一能替代日本引进品种秋光的麦茬稻主栽品种,1999年北京市种植面积达8.06万亩,占北京市麦茬稻面积15.4万亩的54%;该品种在华北中北部麦茬稻和早熟一季稻区4年累计推广35.5万亩,按每亩增产37.5公斤,每公斤稻谷1.6元计算,经缩值后共增收1491万元。另外,还因抗病、抗倒、优质、适于抛秧和机收,不但降低了成本、 提高了效益,而且保护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