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优质、广适、多抗—中棉所29选育和应用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邢朝柱,郭立平,袁有禄,靖深蓉,苗成朵,王海林等
- 起 止 时 间 :1998年—2005年
- 获 奖 情 况 :2005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本项目属于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研究领域,2004年通过了河南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成果鉴定,鉴定意见认为本研究成果处于国内同类研究领先地位,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内容居国际领先地位。主要内容如下:
中棉所29先后通过国家、安徽、山东、河南等审定。1999年被科技部列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品种,近年来又被江苏、安徽、江西、河南、山东、湖北等省作为主推品种。主要技术经济指标:①稳产高产,平均皮棉单产80.7公斤/亩,增幅34.5%,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均居第一。②纤维品质优良,纤维长度29.4mm,比强度24.2gf/tex,麦克隆值4.8,长、强、细度搭配合理,可纺60支纱。③适应性广,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均适宜种植。④枯、黄萎双抗。枯萎病指2.3,黄萎病指19.7。
本成果的创新性表现在:①育种技术创新。Ⅰ通过新种质引用和远缘杂交、复合杂交,创造了多血统,具有广泛遗传基础的新亲本材料,克服了亲本遗传基础的单一性。Ⅱ在国内率先采用多因子逆境胁迫筛选、生态穿梭育种等相结合的综合育种技术,提升传统育种水平,打破了产量、品质和抗性之间的负相关,实现多种优良性状的聚合。②制种体系创新。采用全新的组织管理模式和制种技术,首次实现规模化制种,制种产量从75公斤/亩提高到100公斤/亩,解决了大规模利用F1的关键问题。
中棉所29被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省列为主推品种;1999年科技部列为重点推广品种;根据不同生态区建立了多个繁推一体化区域公司,还被10多家国内知名种子企业定为主推品种;推广了杂交棉的栽培、植保多项配套技术,出版《杂种棉选育的理论与实践》、《杂交棉的制种与栽培》两本专著。
中棉所29是目前国内推广面积最大、适应范围最广、经济效益最显著的杂交棉品种。审定后累积推广种植面积3 000多万亩,占全国杂交棉一代累计种植面积的50%左右,增收节支获得经济效益40多亿元,通过制种在农村增加了大量就业。
中棉所29是国内第一个大规模利用杂种一代的杂交棉品种,也是我国杂交棉发展史上一个具有创新性、突破性、导向性的品种。其面积之大、适应性之广、经济效益之显著和影响力之强是我国杂交棉史上前所未有的,对我国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引发了国内棉花育种界对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普遍关注和广泛研究,研究队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发表了大量关于该品种的学术科普论文;杂交棉的种植规模更上新水平,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由此成为我国棉花品种选育和生产种植的主导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