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技奖励» 省部级奖成果

中苜3号耐盐苜蓿新品种的推广应用

【字体: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杨青川、康俊梅、张铁军、龙瑞才
  • 起  止  时  间 :2009年01月—2015年12月
  • 获  奖  情  况 :2016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针对黄淮海地区存在大面积盐碱地和中低产田,缺乏耐盐、高产苜蓿品种的现状,而引进的国外苜蓿品种存在适应性差、易发生病虫害、持久性差等突出问题,本项目开展了耐盐、高产苜蓿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

  育成了中苜3号耐盐高产苜蓿新品种,该品种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在含盐量为0.21%-0.46%的盐碱地上,通过经过三次轮回选择,一次混合选择获得耐盐苜蓿新品种。2006年经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登记为育成品种。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该品种选育研究成果居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其主要技术指标:耐盐、高产,在黄淮海地区含盐量0.18%-0.39%的盐碱地,雨养条件下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018 kg,比耐盐苜蓿中苜1号增产10%以上。适应性广,已在河北、山东、内蒙古、宁夏、山西、河南等10个省区种植,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品质优良,初花期干草粗蛋白含量达18%-20%。

  建立了中苜3号盐碱地配套栽培技术体系:针对新品种的特点,选择在黄淮海地区含盐量0.25%-0.40%的盐碱地上,集成优异根瘤菌株、种植密度、测土施肥等一整套高效生产技术,示范区亩产干草达1000公斤以上,增产10%以上,大大加快了新品种的推广应用进程。

  构建了“科研院所+推广部门+种植企业+农户”的推广模式,通过与县级及以上推广单位合作,不断完善新品种的推广配套技术,极大促进了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截止2015年底,该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860万亩,增产干草7.39亿公斤,新增产值13.15亿元。该品种的推广应用,不仅增加优质饲草产量,缓解蛋白饲料不足的矛盾,同时提高了盐碱地利用率,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