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退化草地营养循环及生态治理模式研究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常根柱,周学辉,杨红善,路 远,苗小林,马军福,李兴福,冯明珽,那?巴特尔,焦 婷,侯彦会
- 起 止 时 间 :2007年04月—2010年10月
- 获 奖 情 况 :201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项目研究以技术培训为起点,以河西走廊放牧利用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营养循环及盈缺研究为突破口,取得了如下成果。
1、通过技术培训,使项目区技术人员和农牧民技术骨干增强了合理利用草地资源的意识,提高了科学放牧与管理水平。编写并印发科普培训教材350本,在景泰、肃南、肃北、永昌县的项目区共培训人员247人次。
2、通过草地生态环境资源和科学放牧管理方法的调查研究,针对当地生产实际,发现总结出了制约项目区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6个问题;挖掘整理出10条科学放牧管理方法及乡土知识。
3、通过河西走廊放牧利用退化草地营养循环动态研究,得出了不同放牧方法对退化草地生态系统具有显著影响的结论;提出了荒漠类草原的家畜采食率等于牧草利用率的50%为中牧,低于50%为轻牧,高于50%为重牧的技术指标;提出了高寒半荒漠草地的合理载畜量为0.5~1羊单位/hm2;提出了高山细毛羊冷季放牧补饲技术方案。
4、通过将氮素示踪技术应用于退化荒漠草地的营养研究结果表明,科学施氮有利于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提出了退化草地的合理施氮量:轻度、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地分别为20~30 g·m2、15~20 g·m2、12~15 g·m2。
5、完成了河西走廊放牧利用荒漠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的成因分析及等级划分。以未退化放牧草地为对照,将荒漠退化草原分为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三级;研究提出了《河西走廊放牧利用退化荒漠草原等级划分技术方案》。
6、在完成退化草地成因分析及等级划分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河西走廊放牧利用退化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综合治理技术及模式》。
7、引进、栽培驯化成功蓝茎冰草、中间偃麦草(引进品种)和黄花矶松(自主驯化野生栽培种)等旱生草品种用于荒漠草原补播更新,使草原植被覆盖度由30%提高到75%;取得名称为“一种黄花矶松的人工栽培方法”的发明专利1项(已收到《授予发明专利权通知书》,专利号:ZL201010265320.1)。
8、培养草业科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各1名,通过了论文答辩;出版研究论文专辑1本;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5篇,其中一级学报4篇(被引用 37次)。
成果在项目区推广应用3年,累计新增产值1.59亿元,新增利润1.14亿元,增收节支1.28亿元,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明显。本研究成果为自主创新。知识产权归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