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兽用纳米载药系统研究与应用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张继瑜,周绪正,李 冰,吴培星,李剑勇,牛建荣,魏小娟,李金善,刘更新,胡宏伟,杨亚军,刘希望,王 婧,张 杰,李均亮
- 起 止 时 间 :2006年01月—2011年11月
- 获 奖 情 况 :201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1、主要技术内容
本技术成果合成了1种具有抗病毒、抗菌活性的生物纳米材料,研制了2种分别适用于伊维菌素和青蒿琥酯的纳米载药系统,并开展了技术的应用验证研究,表明了良好的物理化学稳定性、生物安全性、生物活性以及广阔的应用前景。主要技术发明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壳聚糖复合物纳米载体材料的合成。选用天然、价廉、无毒的壳聚糖作为载体材料,合成了可特异性结合组织细胞表面糖链蛋白质靶位的水溶性的唾液酸寡糖-壳聚糖复合物,建立的靶向给药纳米载体材料,合成工序简单,造价低廉,合成的复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材料即可作为纳米药物载体材料,同时本身还具有显著的靶向抗病毒和抗菌作用。此项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唾液酸寡糖-壳聚糖复合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专利号:200610011918.1;
(2)伊维菌素纳米载药系统的研制。筛选不同表面活性剂、油相、助表面活性剂等,建立了Cremophor RH40-1,2-丙二醇(PEG400)-油 酸乙酯-水体系,采用滴定法绘制伪三元相图建立了伊维菌素纳米载药系统。通过纳米生物兽药的生物活性与体外稳定性测定,对载药系统的性能进行了理化性质评价,结果表明载药系统载药性能良好,物理化学性质稳定,纳米特性显著。此项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一种伊维菌素纳米乳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200810150354.9;
(3)青蒿琥酯纳米载药系统的研制。选择不同表面活性剂、油相、助表面活性剂,经过工艺优化,根据体系形成纳米乳的难易程度、载药量和稳定性等,建立了HS-15/ SLP/丙三醇/EO/超纯水最佳体系,并采用滴定法绘制伪三元相图建立了青蒿琥酯纳米载药系统。此项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一种青蒿琥酯纳米乳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200810150353.4。
(4)伊维菌素和青蒿琥酯纳米载药系统的应用。应用研制的2种纳米载药系统,研制了伊维菌素和青蒿琥酯纳米药物,并通过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对纳米兽药新制剂的进行了评价。青蒿琥酯纳米乳在靶动物羊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药物半衰期延长,生物利用度高,毒性低,使用安全便捷。青蒿琥酯纳米乳抗动物附红细胞体病临床药效研究表明,青蒿琥酯纳米乳与其他药物相比,效果显著。青蒿琥酯纳米乳对羔山羊焦虫病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传统药物,具有长效性特点。
2、技术经济指标
(1)研制筛选出了适合兽用药物的壳聚糖纳米药物载体1种;
(2)构建了具有缓释与靶向功能的兽药纳米载药系统2种;
(3)创制了具有缓释与靶向功能、半衰期延长的伊维菌素、青蒿琥酯纳米兽药新剂型2种;
(4)完成了青蒿琥酯纳米兽药的体外筛选及临床药效研究;
(5)完成了青蒿琥酯纳米载药系统的安全性评价;
(6)通过对青蒿琥酯纳米载药系统在靶动物羊的体内代谢研究,评价了其缓释功能、半衰期延长及生物利用度提高等特点。
3、知识产权情况
本项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知识产权为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所有。
4、推广应用及效益情况
我国是畜牧业大国,动物寄生虫病、病毒病和细菌病严重威胁畜牧业生产的健康持续发展。新型兽用纳米载药系统的研究可广泛应用于抗动物寄生虫病和病毒等微生物疾病防治药物的制备开发。就抗寄生虫和抗病毒药物而言,长效、缓释和靶向定位给药是国际上新药研发的主要方向和热点。
纳米技术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近年来在国内外收到了广泛的重视,我国相继启动了有关的973、863研究计划。本项目新型兽用纳米载药系统的研究,解决了兽用药物在体内半衰期短、靶向性差、药物利用率低以及药物溶解性特定要求等问题,可开发出新型、高效、安全的纳米生物药物剂型。本技术应用前景广阔,可适用于同类药物新型制剂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推广应用前景,可推动我国兽药研究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增强我国兽药企业在国内外的兽药市场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