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2013年开放基金课题申请指南
文章来源:茶叶所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7-10
“农业部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于2011年成立,主要围绕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的核心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包括茶树功能基因组学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茶树遗传机理与品种改良研究、茶树发育生物学与调控、茶树生物逆境反应机理与调控、茶叶加工化学与资源利用等5个研究方向,旨在促进茶学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为了贯彻执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提升实验室的科学研究水平,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吸引国内外优秀学者合作开展高水平的基础和应用基础性研究,实验室设立开放基金课题,为符合实验室重点研究方向的科研课题提供资助。2013年度开放基金申请事项如下:
一、支持的主要研究方向
实验室本年度拟重点支持的研究领域为以下5个方向,凡符合下列研究内容的课题,均可申请。
1.茶树功能基因组学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
围绕茶多酚、生物碱、茶氨酸等功能性成分和品质相关的次生代谢产物,开展茶树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茶树次生代谢相关重要功能基因挖掘及其表达调控机制研究。开展野生濒危资源、优良地方资源和突变材料等重要茶树资源的精细化鉴定评价研究、分子身份证建立研究和优异等位基因发掘研究,以各种现代生物学技术开展种质创新研究。
2. 茶树遗传机理与品种改良研究
开展茶树重要农艺和品质性状、重要品质成分形成的遗传机理研究,茶树抗性育种机制研究;开展茶树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和其他高效育种技术研究;面向长江流域为主,以各种现代生物学技术为支撑,开展高抗病虫、抗逆、高效、优质、专用茶树新品种培育研究。
3. 茶树发育生物学与调控
开展茶树主要品质成分代谢及分子机制研究,研究茶树碳、氮代谢、耦合作用机制及其对主要品质成分形成、累积与分配、及环境因子的综合效应;开展茶树养分高效利用机制与施肥技术研究,筛选养分高效新资源,发掘养分高效吸收与利用相关关键基因,研究其功能与调控机理,研究茶树生长诊断与精准施肥技术;开展优质高产茶树树冠形成机理与剪采技术研究,研究茶树光合作用生理与生态特性、光合产物分配规律与调控因子。
4. 茶树生物逆境反应机理与调控
研究茶树-假眼小绿叶蝉之间互作机理,揭示茶树抗病虫的分子机理;开展茶树抗病虫资源的鉴定、相关基因的标记与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基因发掘的研究;开展杀虫微生物资源的筛选、评价及其利用技术研究,开发植物源农药、昆虫病毒制剂、虫生真菌等茶园害虫生物制剂;研究茶园主要害虫种群生态学、监测预警和综合治理的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
5. 茶叶加工化学与资源利用
研究茶叶风味物质的化学基础,揭示不同种类茶叶品质形成机理及贮藏过程中的变化机制,开发和利用茶叶中功能性成分。重点开展绿茶、红茶的特征香气物质分析和鉴定;绿茶、红茶的呈色呈味物质分离和鉴定;不同种类茶叶的品质形成机理研究;茶叶功能性成分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茶叶功能性成分的结构修饰及功能性评价。
二、申请对象
凡已取得硕士学位一年以上或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非本实验室的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中青年科学工作者均可提出申请。
三、申请须知
1. 申请课题的研究内容必须符合本实验室研究方向,申请课题应在学术上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研究计划切实可行,申请者在所申请的领域内已具有足够的研究基础。
2. 每项课题申请经费额度为2~3万元/年,执行年限为1~2年。批准的开放基金课题,须依托本实验室的相关团队开展工作。
3. 实验室资助的开放课题可由申请者到本重点实验室完成,本实验室为访问学者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并在生活条件上提供便利,在必要时可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也可由申请者在所在单位完成。
4. 课题结束时,须向本实验室提交课题结题报告。开放课题的研究成果应注明受本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资助,并由本实验室与客座人员所在单位共享,署名本实验室为第一完成单位,实验室中英文标注为:农业部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Key Laboratory of Tea Biology and Resources Utilization,Ministry of Agriculture,P. R. China。凡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正式发表后请速将论文寄我实验室存档或电子刊物文件发我实验室存档。
四、申请程序
1. 有意申请者可从网站http://www.tricaas.com下载申请书,并按要求认真填写,申请者须将签字盖章的纸质申请书一式2份于2013年7月31日前报送,并将电子版(Word 格式)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联系人邮箱。
2. 申请书由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评审,评审意见将及时通知申请者。对获准资助的项目,申请者应根据评审意见填写课题计划任务书,由实验室主任复核后方可正式列为本实验室开放研究课题。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 杨珍伟
电 话: 0571-86653150
E-mail: yzw@mail.tricaas.com
通讯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梅灵南路9号,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310008
为了贯彻执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提升实验室的科学研究水平,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吸引国内外优秀学者合作开展高水平的基础和应用基础性研究,实验室设立开放基金课题,为符合实验室重点研究方向的科研课题提供资助。2013年度开放基金申请事项如下:
一、支持的主要研究方向
实验室本年度拟重点支持的研究领域为以下5个方向,凡符合下列研究内容的课题,均可申请。
1.茶树功能基因组学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
围绕茶多酚、生物碱、茶氨酸等功能性成分和品质相关的次生代谢产物,开展茶树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茶树次生代谢相关重要功能基因挖掘及其表达调控机制研究。开展野生濒危资源、优良地方资源和突变材料等重要茶树资源的精细化鉴定评价研究、分子身份证建立研究和优异等位基因发掘研究,以各种现代生物学技术开展种质创新研究。
2. 茶树遗传机理与品种改良研究
开展茶树重要农艺和品质性状、重要品质成分形成的遗传机理研究,茶树抗性育种机制研究;开展茶树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和其他高效育种技术研究;面向长江流域为主,以各种现代生物学技术为支撑,开展高抗病虫、抗逆、高效、优质、专用茶树新品种培育研究。
3. 茶树发育生物学与调控
开展茶树主要品质成分代谢及分子机制研究,研究茶树碳、氮代谢、耦合作用机制及其对主要品质成分形成、累积与分配、及环境因子的综合效应;开展茶树养分高效利用机制与施肥技术研究,筛选养分高效新资源,发掘养分高效吸收与利用相关关键基因,研究其功能与调控机理,研究茶树生长诊断与精准施肥技术;开展优质高产茶树树冠形成机理与剪采技术研究,研究茶树光合作用生理与生态特性、光合产物分配规律与调控因子。
4. 茶树生物逆境反应机理与调控
研究茶树-假眼小绿叶蝉之间互作机理,揭示茶树抗病虫的分子机理;开展茶树抗病虫资源的鉴定、相关基因的标记与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基因发掘的研究;开展杀虫微生物资源的筛选、评价及其利用技术研究,开发植物源农药、昆虫病毒制剂、虫生真菌等茶园害虫生物制剂;研究茶园主要害虫种群生态学、监测预警和综合治理的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
5. 茶叶加工化学与资源利用
研究茶叶风味物质的化学基础,揭示不同种类茶叶品质形成机理及贮藏过程中的变化机制,开发和利用茶叶中功能性成分。重点开展绿茶、红茶的特征香气物质分析和鉴定;绿茶、红茶的呈色呈味物质分离和鉴定;不同种类茶叶的品质形成机理研究;茶叶功能性成分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茶叶功能性成分的结构修饰及功能性评价。
二、申请对象
凡已取得硕士学位一年以上或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非本实验室的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中青年科学工作者均可提出申请。
三、申请须知
1. 申请课题的研究内容必须符合本实验室研究方向,申请课题应在学术上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研究计划切实可行,申请者在所申请的领域内已具有足够的研究基础。
2. 每项课题申请经费额度为2~3万元/年,执行年限为1~2年。批准的开放基金课题,须依托本实验室的相关团队开展工作。
3. 实验室资助的开放课题可由申请者到本重点实验室完成,本实验室为访问学者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并在生活条件上提供便利,在必要时可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也可由申请者在所在单位完成。
4. 课题结束时,须向本实验室提交课题结题报告。开放课题的研究成果应注明受本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资助,并由本实验室与客座人员所在单位共享,署名本实验室为第一完成单位,实验室中英文标注为:农业部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Key Laboratory of Tea Biology and Resources Utilization,Ministry of Agriculture,P. R. China。凡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正式发表后请速将论文寄我实验室存档或电子刊物文件发我实验室存档。
四、申请程序
1. 有意申请者可从网站http://www.tricaas.com下载申请书,并按要求认真填写,申请者须将签字盖章的纸质申请书一式2份于2013年7月31日前报送,并将电子版(Word 格式)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联系人邮箱。
2. 申请书由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评审,评审意见将及时通知申请者。对获准资助的项目,申请者应根据评审意见填写课题计划任务书,由实验室主任复核后方可正式列为本实验室开放研究课题。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 杨珍伟
电 话: 0571-86653150
E-mail: yzw@mail.tricaas.com
通讯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梅灵南路9号,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310008
农业部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2013年7月9日
2013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