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所: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盘点2013-2015年科技创新工程试点期工作,植物保护研究所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人才引进与培养并举,优化科研团队,加快科研条件建设,推进科技协同创新,拓展国际合作渠道,科研实力迅速提升,科研产出逐年增加,现代院所建设成效显著。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院所评估中,连续三年位居人均实力第一,其主要举措如下:
一是人才引进与培养并举,打造人才团队高地
实现世界一流科研院所建设目标的关键是要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尤其是青年科技队伍。创新工程试点期间,植物保护研究所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和待遇机制,采取全球招聘和实行协议工资制强化人才引进力度,首次通过全球招聘引进周雪平担任所长,是中国农科院历史首次;通过院“青年英才计划”,先后引进各类优秀高端科技人才14人,有效地加强了我所重点学科领域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创新团队的建设,显著提升了科技团队的实力。如“青年英才计划”B类人才周雪平引进所后即获得我国植物保护领域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引进的A类人才周焕斌博士迅速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基因编辑科研平台,占领学科制高点。
在创新工程实施中,植物报研究所广开人才建设之路,实施了《科技创新工程推进计划》,出台政策协调好“引进”与“培养”的关系,有效避免了“招来女婿、气跑儿子”现象的发生。推进计划由优秀青年人才创新基金、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基金、青年科技人才提升计划、优秀青年人才跨越计划和重大成果培育计划等五部分组成。该推进计划旨在为科研工作人员构建高层次的学习平台,提供丰厚的科研基金,让科研工作人员可以自由开展科研选题、积极向国内顶尖科学家科学习,拓宽科研思路和研究视角,努力提高自身的科研业务水平。该推进计划实施后,先后有4人获得优秀青年创新基金、6人获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基金的申请、45人获得青年科技人才提升计划、10人获得重大科技成果培育计划。该计划惠及了全所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科技人才,提振了青年科技工作者科研自信。
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和人才引进培养,植物保护研究所已经初步形成了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创新工程试点期期间,高端人才数量激增,例如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由1人增加为4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由1人增加为3人,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科研团队由3人增加到7人,占全国植物保护学科的三分之一,初步形成了高端人才团队高地。
二是瞄准学科发展和产业需求,筑牢科研平台基地
科技创新工程试点期,植物保护研究所根据学科发展和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加快推进了了12个国家级、6个院所级科研平台基地的建设,筑牢科研平台基地,国家农业生物安全中心、植物病虫害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农作物有害生物重点实验室等运行成效显著。针对我国农业产业布局,科学选址布局,建成了河北廊坊、内蒙古锡林浩特、广西桂林、吉林公主岭、甘肃天水、河南新乡、山东长岛、新疆库尔勒等建成8个野外观测试验基地(台站)。科研平台的建设,为研究所“顶天立地”提供了保障。例如山东长岛站位于环渤海湾中心区域海岛,地域优势突出,建成了以昆虫雷达监测预警为主、天敌伴迁行为研究为辅、具有独特学科代表性的综合性野外试验站,为多项课题的实施提供了平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三是加强科技协同创新,科研产出水到渠成
针对我国农业生产对植物保护的重大需求,植物保护研究所坚持“开放与共享”的策略,瞄准国际前沿,坚持原始创新、基础和应用研究并重,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学科凝练和协同创新等措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试点期期间,新增主持国家科研项目141项,例如周雪平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吴孔明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全所科研团队争先恐后,科研产出水到渠成,三年试点期发表SCI论文617篇,其中,院选顶尖SCI核心期刊或相应级别期刊发文数为9篇;2013年、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三年获得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华北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度压缩,全国棉花生产中心全面向新疆转移。面对这一形势,经济作物虫害科研团队第一时间进行战略调整,将棉花害虫研究重心由积淀深厚的华北转向几近空白的新疆,并加强与新疆农科院、农垦科学院等单位开展协同、合作研究,在广袤的棉田中开展科学研究、在棉农的地头上指导生产实践,努力克服科研基础薄弱、生活条件艰苦甚至安全保障缺乏等困难,积极开创事业平台、勇于攀登新的高峰。
针对我国土传病虫害害日益严重的问题,植物保护研究所高度重视,组建了“土壤有害生物综合防控”创新团队,研发的土壤消毒技术在山东生姜产区效益显著。在2015年举办的全国土壤消毒技术现场观摩活动中引发了轰动效应,中国农科院陈萌山书记和山东省赵润田副省长高度评价。土壤消毒技术在生姜等高价值作物上的应用,已形成集技术集成、示范、推广、服务为一体的安丘模式,对我国土传病虫害的防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物杀菌剂创制与应用团队研发的蛋白质农药,显著提高植物免疫力,在水稻、油菜、玉米等多种作物的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示范中均表现出很好的抗病增产效果,受到多方肯定。
四是拓展国际合作渠道,建成国际合作交流基地。
科技创新工程的实施,有力地推进了我所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自创新工程实施以来,我所分别与美国北卡州立大学、英国洛桑研究所、先正达公司等签署15个科技合作协议/备忘录。我所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并举,试点期期间,组织接待来访外宾187个团组,467人次,其中部长级代表团6个、校长级代表团12个,来自包括澳大利亚的院士墨尔本大学Ary Hoffmann教授等9位国际专家受聘为客座教授;我所出访团组148个,248人次,有52人次在重要影响国际会议做主题报告;举办和承办国际会议22次,参加人员中方1145人次,外宾257人次。我所22名专家在国际学术组织和学术期刊任职51人次,积极争取在本学科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所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植保国际联盟,签署了“‘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合作双多边协议。我所顺利组织实施两个欧盟援助项目,将我国害虫综合治理技术向缅甸、老挝、卢旺达推广应用,推进我国植保科技“走出去”,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影响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植物保护研究所之所以能连续三年取得人均实力第一的成绩,得力于创新工程带来的活力。在周雪平所长得带领下,植保所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加快“五个一工程”的实施,凝聚一些学术水平高、品德高尚、组织能力强的学术带头人,打造一支高质量、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培育一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学科前沿的高水平科研项目,筑牢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平台,构建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氛围,以科技创新驱动一流科研院所建设,实现在中国农科院率先建成世界一流研究所的目标。
一是人才引进与培养并举,打造人才团队高地
实现世界一流科研院所建设目标的关键是要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尤其是青年科技队伍。创新工程试点期间,植物保护研究所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和待遇机制,采取全球招聘和实行协议工资制强化人才引进力度,首次通过全球招聘引进周雪平担任所长,是中国农科院历史首次;通过院“青年英才计划”,先后引进各类优秀高端科技人才14人,有效地加强了我所重点学科领域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创新团队的建设,显著提升了科技团队的实力。如“青年英才计划”B类人才周雪平引进所后即获得我国植物保护领域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引进的A类人才周焕斌博士迅速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基因编辑科研平台,占领学科制高点。
在创新工程实施中,植物报研究所广开人才建设之路,实施了《科技创新工程推进计划》,出台政策协调好“引进”与“培养”的关系,有效避免了“招来女婿、气跑儿子”现象的发生。推进计划由优秀青年人才创新基金、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基金、青年科技人才提升计划、优秀青年人才跨越计划和重大成果培育计划等五部分组成。该推进计划旨在为科研工作人员构建高层次的学习平台,提供丰厚的科研基金,让科研工作人员可以自由开展科研选题、积极向国内顶尖科学家科学习,拓宽科研思路和研究视角,努力提高自身的科研业务水平。该推进计划实施后,先后有4人获得优秀青年创新基金、6人获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基金的申请、45人获得青年科技人才提升计划、10人获得重大科技成果培育计划。该计划惠及了全所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科技人才,提振了青年科技工作者科研自信。
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和人才引进培养,植物保护研究所已经初步形成了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创新工程试点期期间,高端人才数量激增,例如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由1人增加为4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由1人增加为3人,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科研团队由3人增加到7人,占全国植物保护学科的三分之一,初步形成了高端人才团队高地。
二是瞄准学科发展和产业需求,筑牢科研平台基地
科技创新工程试点期,植物保护研究所根据学科发展和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加快推进了了12个国家级、6个院所级科研平台基地的建设,筑牢科研平台基地,国家农业生物安全中心、植物病虫害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农作物有害生物重点实验室等运行成效显著。针对我国农业产业布局,科学选址布局,建成了河北廊坊、内蒙古锡林浩特、广西桂林、吉林公主岭、甘肃天水、河南新乡、山东长岛、新疆库尔勒等建成8个野外观测试验基地(台站)。科研平台的建设,为研究所“顶天立地”提供了保障。例如山东长岛站位于环渤海湾中心区域海岛,地域优势突出,建成了以昆虫雷达监测预警为主、天敌伴迁行为研究为辅、具有独特学科代表性的综合性野外试验站,为多项课题的实施提供了平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三是加强科技协同创新,科研产出水到渠成
针对我国农业生产对植物保护的重大需求,植物保护研究所坚持“开放与共享”的策略,瞄准国际前沿,坚持原始创新、基础和应用研究并重,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学科凝练和协同创新等措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试点期期间,新增主持国家科研项目141项,例如周雪平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吴孔明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全所科研团队争先恐后,科研产出水到渠成,三年试点期发表SCI论文617篇,其中,院选顶尖SCI核心期刊或相应级别期刊发文数为9篇;2013年、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三年获得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华北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度压缩,全国棉花生产中心全面向新疆转移。面对这一形势,经济作物虫害科研团队第一时间进行战略调整,将棉花害虫研究重心由积淀深厚的华北转向几近空白的新疆,并加强与新疆农科院、农垦科学院等单位开展协同、合作研究,在广袤的棉田中开展科学研究、在棉农的地头上指导生产实践,努力克服科研基础薄弱、生活条件艰苦甚至安全保障缺乏等困难,积极开创事业平台、勇于攀登新的高峰。
针对我国土传病虫害害日益严重的问题,植物保护研究所高度重视,组建了“土壤有害生物综合防控”创新团队,研发的土壤消毒技术在山东生姜产区效益显著。在2015年举办的全国土壤消毒技术现场观摩活动中引发了轰动效应,中国农科院陈萌山书记和山东省赵润田副省长高度评价。土壤消毒技术在生姜等高价值作物上的应用,已形成集技术集成、示范、推广、服务为一体的安丘模式,对我国土传病虫害的防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物杀菌剂创制与应用团队研发的蛋白质农药,显著提高植物免疫力,在水稻、油菜、玉米等多种作物的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示范中均表现出很好的抗病增产效果,受到多方肯定。
四是拓展国际合作渠道,建成国际合作交流基地。
科技创新工程的实施,有力地推进了我所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自创新工程实施以来,我所分别与美国北卡州立大学、英国洛桑研究所、先正达公司等签署15个科技合作协议/备忘录。我所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并举,试点期期间,组织接待来访外宾187个团组,467人次,其中部长级代表团6个、校长级代表团12个,来自包括澳大利亚的院士墨尔本大学Ary Hoffmann教授等9位国际专家受聘为客座教授;我所出访团组148个,248人次,有52人次在重要影响国际会议做主题报告;举办和承办国际会议22次,参加人员中方1145人次,外宾257人次。我所22名专家在国际学术组织和学术期刊任职51人次,积极争取在本学科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所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植保国际联盟,签署了“‘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合作双多边协议。我所顺利组织实施两个欧盟援助项目,将我国害虫综合治理技术向缅甸、老挝、卢旺达推广应用,推进我国植保科技“走出去”,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影响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植物保护研究所之所以能连续三年取得人均实力第一的成绩,得力于创新工程带来的活力。在周雪平所长得带领下,植保所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加快“五个一工程”的实施,凝聚一些学术水平高、品德高尚、组织能力强的学术带头人,打造一支高质量、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培育一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学科前沿的高水平科研项目,筑牢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平台,构建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氛围,以科技创新驱动一流科研院所建设,实现在中国农科院率先建成世界一流研究所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