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始终立足生产一线——记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经济作物虫害监测与控制创新团队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经济作物虫害监测与控制创新团队为人熟知,也许是因为拥有着两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也许是因为连续发表了《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论文,也许是因为多次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然而,大家所不知的是,在这些辉煌成绩的背后,他们时刻坚守在生产第一线的农业科学家精神,始终坚持“问题源自实践、成果服务生产”的科研理念。
华北地区一直是我国的主产棉区,也是团队开展棉花害虫研究的“老根据地”。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华北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度压缩,全国棉花生产中心全面向新疆转移。面对这一形势,团队第一时间进行战略调整,毅然决定将棉花害虫研究重心由积淀深厚的华北转向几近空白的新疆。团队成员从此奔赴新疆、常年扎根边疆,在广袤的棉田中开展科学研究、在棉农的地头上指导生产实践,努力克服科研基础薄弱、生活条件艰苦甚至安全保障缺乏等困难,积极开创事业平台、勇于攀登新的高峰。对于他们来说,哪里有棉花,哪里就是他们的“家”;看到一望无际的棉花,心里就踏实,干活就有劲。
为了开展昆虫的迁飞行为研究,团队还在渤海湾中的长岛建立了雷达监测基地。这个小岛占地仅有2.5平方公里,距离蓬莱市50海里,坐船需要5个小时才能到达,在风大雾浓时是个没船到达、无人问津的“孤岛”。在这个小岛上,团队的年轻成员常年驻扎、默默坚守,每天傍晚至次日清晨用雷达观测昆虫在海上迁飞与降落,白天将夜间灯诱到的昆虫进行分类、整理,同时监测气象等。与工作的辛苦枯燥相比,更大的挑战的是生活的简陋和寂寞,淡水和蔬菜奇缺,更谈不上休闲娱乐活动,见到的人不如诱到的虫多,难得的出岛机会……然而正是这种坚守,积累了大量的昆虫跨海迁飞数据,填补了昆虫迁飞行为研究上的一个个空白。
无论在边疆农田、还是在海上小岛,不管是在棉田、还是在菜地果园,都镌刻着他们开展科研、服务生产的身影。“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为头活水来”——立足一线、扎根田间,这就是科学研究能不断创新、科研成果能立地生根的源头所在,也是团队的生命力所在。

为了开展昆虫的迁飞行为研究,团队还在渤海湾中的长岛建立了雷达监测基地。这个小岛占地仅有2.5平方公里,距离蓬莱市50海里,坐船需要5个小时才能到达,在风大雾浓时是个没船到达、无人问津的“孤岛”。在这个小岛上,团队的年轻成员常年驻扎、默默坚守,每天傍晚至次日清晨用雷达观测昆虫在海上迁飞与降落,白天将夜间灯诱到的昆虫进行分类、整理,同时监测气象等。与工作的辛苦枯燥相比,更大的挑战的是生活的简陋和寂寞,淡水和蔬菜奇缺,更谈不上休闲娱乐活动,见到的人不如诱到的虫多,难得的出岛机会……然而正是这种坚守,积累了大量的昆虫跨海迁飞数据,填补了昆虫迁飞行为研究上的一个个空白。
无论在边疆农田、还是在海上小岛,不管是在棉田、还是在菜地果园,都镌刻着他们开展科研、服务生产的身影。“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为头活水来”——立足一线、扎根田间,这就是科学研究能不断创新、科研成果能立地生根的源头所在,也是团队的生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