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熟丰产抗病马铃薯新品种“中薯5号”在全国广泛推广应用
“中薯5号”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从“中薯3号”天然结实后代中经系统选育而成的,2001年通过北京市审定,2004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2012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中薯5号为早熟品种,出苗后60天可收获。结薯早、结薯集中、膨大快,商品薯率高,薯块性状好。炒食口感和风味好,炸片色泽浅。鲜薯干物质含量19%左右,淀粉含量13%,粗蛋白质含量2%,维生素C含量20毫克/100克鲜薯。中薯5号突出优点是早熟、丰产、抗晚疫病、生长势强、既抗旱又耐水肥,适应广,适合二季作区和一季作晚疫病严重区域早熟种植,既适合于平播又可以间套种。
中薯5号田间与室内接种鉴定植株抗马铃薯晚疫病和PVX、PVY和PLRV等主要病毒病。突破了早熟品种不抗晚疫病的瓶颈,填补了国内空白,且综合抗性优于国内外同类品种,并为今后的早熟品种晚疫病抗性改良提供了亲本。
中薯5号增产潜力大,甚至优于晚熟品种,被多地用于高产创建种植中。其中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万亩马铃薯高产创建,中薯5号最高亩产达5300公斤,比其他品种增产20%以上。2012年湖北省随县高产创建测产平均亩产达3900公斤,2015年河北省察北管理区世界马铃薯大会展示田种植国内53个育成品种,中薯5号产量位居第4位,折合亩产3621.48公斤,在早熟品种中位居第一位。2012和2014两年浙江兰溪高产创建千亩实收平均亩产2943.9公斤。
中薯5号较耐瘠薄。贵州和四川省种植马铃薯施肥少、投入低,中薯5号耐瘠薄,已成为黔东南、黔南和成都平原和川西高原的主要栽培品种。
中薯5号休眠期短,适合秋作栽培。中原二作区和西南山区秋作马铃薯上市正是全国马铃薯市场供应的淡季,品种休眠期长、出苗晚是制约高产的主要因素。中薯5号休眠期比费乌瑞它短15天,适于秋作栽培,现在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河北中南部等地应用,成为当地秋作主栽品种。
中薯5号自2001年开始在全国示范推广,同时进行了脱毒快繁,脱毒苗供应到全国几十家种薯生产单位,目前已在20个省区市推广应用,现已成为吉林、重庆、浙江、江苏、福建、湖南、湖北、黑龙江的主栽品种之一,占吉林省马铃薯种植面积的40%,占重庆市马铃薯种植面积的十分之一。近3年全国推广应用1074.8万亩,新增经济效益29.89亿元,为中大城市的淡季蔬菜供应和高效优质农业提供了优良品种,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丰富城市居民的菜蓝子,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中薯5号田间与室内接种鉴定植株抗马铃薯晚疫病和PVX、PVY和PLRV等主要病毒病。突破了早熟品种不抗晚疫病的瓶颈,填补了国内空白,且综合抗性优于国内外同类品种,并为今后的早熟品种晚疫病抗性改良提供了亲本。

中薯5号较耐瘠薄。贵州和四川省种植马铃薯施肥少、投入低,中薯5号耐瘠薄,已成为黔东南、黔南和成都平原和川西高原的主要栽培品种。
中薯5号休眠期短,适合秋作栽培。中原二作区和西南山区秋作马铃薯上市正是全国马铃薯市场供应的淡季,品种休眠期长、出苗晚是制约高产的主要因素。中薯5号休眠期比费乌瑞它短15天,适于秋作栽培,现在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河北中南部等地应用,成为当地秋作主栽品种。
中薯5号自2001年开始在全国示范推广,同时进行了脱毒快繁,脱毒苗供应到全国几十家种薯生产单位,目前已在20个省区市推广应用,现已成为吉林、重庆、浙江、江苏、福建、湖南、湖北、黑龙江的主栽品种之一,占吉林省马铃薯种植面积的40%,占重庆市马铃薯种植面积的十分之一。近3年全国推广应用1074.8万亩,新增经济效益29.89亿元,为中大城市的淡季蔬菜供应和高效优质农业提供了优良品种,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丰富城市居民的菜蓝子,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