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专题» 2016年院工作会议» 盘点2015» 探索农业科技人才国际化培养创新模式

探索农业科技人才国际化培养创新模式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        作者: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6-01-09     【 字体:
    为进一步满足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农业科技所需的国际化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素质专业人才,国合局努力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在农业科技人才国际化培养工作中取得了可喜成效。
    瞄准和聚焦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需求。人才需求分析与预测是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农业科研能力的关键。为了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人才国际化培养工作不断完善,帮助科研人员到国外一流农业科研机构(大学)培训学习,提升关键领域的科研水平,2014年2月国合局下发了“农业科技重点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需求调查表,对全院32个研究所公派留学及人才培养工作情况及需求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深入调查。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调查并不是给每个研究所发放一份调查表,而是创新性的采用了以人才培养项目的形式进行调查。每个研究所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对每个学科领域,甚至是每个研究方向都提出一个或者多个面向国外优势科研机构的人才培养项目,这种“以国合为主,面向国际”的方式取得了非常好的调查效果,也获得了比较全面的调查数据。
    调查共下发32个研究所(不含研究生院和出版社),收回32个研究所共计192份,回收率100%。在对调查结果和材料进行交叉核对后,国合局最终形成《中国农业科学院公派留学现状与需求调查报告》,为今后改进相关工作提供思路。
    优化和开拓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国际化培养渠道。积极优化已有渠道,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目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对于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国际化培养主要是持因私护照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和持因公护照申请国家外国专家局培训项目两种途径。国家外国专家局负责全国出国培训工作的归口管理,国家留学基金委负责中国公民出国留学的组织、资助和管理。2013年至2015年三年共计253人/次出国(境)培训学习。
    除上述两种正规渠道之外,由于项目执行需要和外方资助等原因,院属各研究所每年还有部分以变通形式或参加外单位团组等方式执行的出国(境)培训项目,可以被认为是人才国际化培养的第三类渠道。此类人员输出的数量与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国家外专局两个渠道出去的人员数量基本相当。
    不断开拓培养新渠道,争取资源获取最大化。国合局在总结整理中国农业科学院出国(境)培训情况调查材料的基础上,不断与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国家外国专家局接触联系,在利用新设立的人才培养项目同时,适时设计申请符合中国农业科学院需求的新项目。
    2014年以来,留学基金委推出了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和博士生导师短期交流项目,旨在为国家培养更多创新型、紧缺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国合局非常重视新增项目的申报工作,在吃透相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在全院积极宣传推广两个项目,并在项目申报前组织申报单位预答辩,使得申报的博士生导师短期出国交流项目和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全部获批,也获得了留学基金委的好评。
    2014年以来,国合局对国家外专局出国(境)项目申报工作进行了调整,改变了原来各研究所随意申报且获批率极低的状况。2014年度培训项目申报工作中国合局精心策划,以国合为主,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为组团单位的3个项目全部获批。其中,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畜牧兽医重点实验室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与技术更新培训和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中澳动植物遗传资源筛选培训获得外专局100%资助;FAO的农产品危机管理与风险防范技术培训获得外专局70%资助,资助总金额达95万元。这3个项目也是第一次以院为单位组团外派,对于强化跟踪落实院长团访问的成果起到了实效,也获得了科研人员的认可与赞同。
    建构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国际化培养体系。进一步明确目标,注重实际亲近前沿。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活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面对当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大力推进创新工程,国际化人才短缺的现状,就必须将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定位。国合局在探索农业科技人才国际化培养创新模式的工作中,仅仅紧密结合“世界一流科研院所”建设目标和科技创新工程需要,按照“以科研人员为中心、学科发展为导向、国际化能力为本位”的基本思路,将134个学科领域区分为传统优势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两类,把注重培养传统优势学科人才的项目需求设定为发挥传统优势型目标,而把注重培养新兴交叉学科人才的项目需求定位为发挥新兴交叉优势型目标。真正落实“注重实际,亲近前沿”的人才培养理念。
    建构完善的培养制度,考评统一全面覆盖。要想将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国际化培养落到实处,就必须建立完善的人才国际化培养管理制度和体系。一是管理过程的多维化。目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对人才国际化培养过程管理松散,人员派出国以后,都跟了什么老师做了什么项目形成了什么科研成果,并没有专人在进行管理;留学人员回国后的跟踪管理不存在,在回国以后的一至两年内的科研成果、专利等的记录和跟踪无人进行跟踪记录。这就要求国合们在建构人才国际化培养管理制度时要做到事前有计划,事中有管理,事后有跟踪。二是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数据库。对受训人员、受训地点和机构、受训内容和需求进行很好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人才培养效率。三是创新考核机制,重视学习过程考核,实现考核方式多样化,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   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技术支持电话:010-82109809   京ICP备09089781号-13

51.la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