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
往期专题»
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
所长建言
王道龙:按照“三是三性”定位,推进研究所科技创新快速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作者:王道龙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2-02-15
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稳定供给的根本出路在科技”,界定“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以上论述充分肯定了农业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关于农业科技“三是三性”的定位更是首次界定了我国农业科研院所的身份,并为广大农业科研工作者进一步明确了努力方向。作为国家级农业科技研究所,我们深受鼓舞,同时也由衷体会到身上担子,为国家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保驾护航,我们责无旁贷。
一、定位和基础
(一) 定位
资划所全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于2003年5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成立于1957年8月)与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2月)整合组建而成。是国家级非盈利公益性综合研究机构,自身职责与中央1号文件中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定位一致。作为国家级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资划所一直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有效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三是”)为己任。今后,研究所将严格按照“三是三性”定位,围绕中国农科院建设“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的总目标,按照“引领创新、支撑产业、开放合作、和谐有序”的总要求,全面提升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宏观决策咨询能力。用5到10年的建设时间,更加凸显资划所在我国资源环境研究领域的引领作用和在国际相关学术领域的骨干作用。
(二)条件
1. 人才队伍。截止2011年底,全所在职职工313人,其中高级职称研究人员138人,具有博士学位研究人员143人。现有植物营养与肥料、农业遥感、区域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现代土壤学和农业微生物资源与利用等5个院级和植物营养、肥料、农业遥感、土壤、农业微生物、农业水资源、现代耕作制、农业生态与环境、草地科学、农业资源管理、农业区域发展、食用菌和农情信息等13个所级创新团队。
2. 科技平台。现有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耕地培育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农业部综合实验室(植物营养与肥料、农业信息技术),2个农业部专业实验室(面源污染控制、农业微生物资源收集与保藏)。设有“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农业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和“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建有野外观测实验站(基地)9个、试验协作网3个,是国家发改委甲级农业工程咨询资质单位。研究所编辑出版《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中国土壤与肥料》、《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中国农业信息》和《农业科研经济管理》等学术刊物。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是农业资源与环境、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培养单位,拥有10个专业的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4个专业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覆盖农、理、工、管理学等四大门类。
(三)研究基础
研究所在植物营养、土壤、肥料、农业微生物资源保藏与利用、农业遥感应用、农业结构调整与区域发展、资源环境、食用菌等方面具有强大的研究实力和技术优势,拥有我国长期农田土壤肥力质量监测基地和农业综合信息数据平台,包括覆盖全国的中、高精度数字化农田土壤肥力空间数据库和大比例尺的土地利用、气候、地形、农村经济和遥感图像信息。在土壤改良、施肥技术和粮食供求等方面拥有多项国家级科技成果,其中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1项,国家创造发明一等奖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8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5项,省部级奖147项,获发明专利50项。成果的应用率达80%以上,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机遇和问题
当前资划所科技发展面临三大机遇:一是国际环境机遇。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要求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必须立足全国,放眼全球,强化中外交流与合作,整合国内外人力、技术和物力资源,为我国农业科技和“三农”事业的大发展提供氛围。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制造技术、工程技术和资源高效利用等高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正在带来农业科学技术的一场新革命。同时,全球范围内对耕地资源稀缺性的认知和对环境的高度重视,也使以农业资源与环境为主要研究领域的资划所,面临前所未有的国际环境机遇。二是国家政策机遇。从2004年开始,中央连续9年出台1号文件,每年虽然具体侧重点不同,但都锁定在“三农”领域。其中,2009年初,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异常严峻,中央对于“三农”的支持力度却空前加大,显示了中央重视农业和发展农业的决心。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我国2020年以前的农村改革总体思路和总体战略部署,为我国农业科技近阶段工作任务指明了方向。2012年,在“三农”发展进入“黄金期”,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的前提下,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农业科技创新的地位得到史无前例的凸显。三是院所发展机遇。近10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围绕“三个中心一个基地”战略目标,各项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新时期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12年,中国农科院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的总目标,并制定了具体部署措施,为全院科研院所发展提供了契机。资划所自2003年整合以来,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展。学科建设得以快速发展;人才队伍、知识结构更加合理;科学试验基地、开放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建设不断取得突破;科研项目,特别是国家重点项目的组织申报和执行监督管理更加规范和有效。在所领导带领和全体职工的一致努力下,“十一五”以来,研究所科研项目数量大幅增加,科研成果显著提高。
机遇与挑战并存,把握机遇,需要有与之匹配的科技创新能力。盘点自身,我们深感研究所还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术带头人缺乏。当前,国家对农业科技的大力投入使我们面临着良好机遇,承担国家大项目的机会增多,需要高素质科研队伍,特别是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但是,当前学术带头人少,特别是领军型人才缺乏,后备人才不足,严重影响了大项目的申请启动和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孵化。二是科研平台建设滞后。实验室狭小,设备落后,无法满足正常试验和办公条件是资划所长期存在问题。此外,研究所野外台站普遍存在运行经费不足,只靠项目经费来维持。总体运行艰难的现状,影响了野外台站的快速发展,也无法为研究所科研发挥更大的平台作用。三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尚不健全、部分科研人员重成果轻应用、科技产业开发能力低等原因造成科技成果不易转为实际应用的现状。
三、措施
把握新时期机遇,促进资划所科技创新快速发展,着力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明确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按照1号文件“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和“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要求,结合当前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现状,资划所将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结合研究所学科领域,继续开展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和公益性科技研究,争取在农田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生态修复方面实现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突破,重点在植物营养和精准施肥、遥感和农业信息技术、土壤质量保护、气候变化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节水灌溉、新型肥料、农业微生物、农业区域布局、循环农业等关键技术攻关,取得自主创新或实用技术成果。
二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针对高层次领军型人才缺乏的现实,遴选引进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培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后备人才,促进创新团队的创建,优化人才队伍结构。针对科技基础条件相对滞后的问题,做好研究所现有国家工程实验室,农业部重点实验室,野外观测试验站建设工作,充分利用国家“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的政策倾斜优势,多方筹措资金,强化人员素质,改善硬件设施,确保其良性运行,切实为科技创新发挥重要平台作用。此外,还通过奖惩措施等制度建设规范和促进科技创新。
三是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针对尚未建立稳定的农业科技向农业主产区快速转化渠道,知识产权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不高,科技产业开发能力和水平亟待加强的问题,明确始终坚持科技服务产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培育和推动形成一批学术性成果和实用性成果,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结合资划所现在承担的食用菌、大豆、水稻、大宗蔬菜、土豆和牧草等产业体系项目以及8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促进科研与产业结合,推动产学研协作。利用院廊坊国际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和所9个野外试验站,为地方科技进步提供示范和推广服务。利用挂靠研究所的农业知识产权中心,努力做好知识产权的转移转化工作。
一、定位和基础
(一) 定位
资划所全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于2003年5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成立于1957年8月)与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2月)整合组建而成。是国家级非盈利公益性综合研究机构,自身职责与中央1号文件中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定位一致。作为国家级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资划所一直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有效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三是”)为己任。今后,研究所将严格按照“三是三性”定位,围绕中国农科院建设“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的总目标,按照“引领创新、支撑产业、开放合作、和谐有序”的总要求,全面提升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宏观决策咨询能力。用5到10年的建设时间,更加凸显资划所在我国资源环境研究领域的引领作用和在国际相关学术领域的骨干作用。
(二)条件
1. 人才队伍。截止2011年底,全所在职职工313人,其中高级职称研究人员138人,具有博士学位研究人员143人。现有植物营养与肥料、农业遥感、区域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现代土壤学和农业微生物资源与利用等5个院级和植物营养、肥料、农业遥感、土壤、农业微生物、农业水资源、现代耕作制、农业生态与环境、草地科学、农业资源管理、农业区域发展、食用菌和农情信息等13个所级创新团队。
2. 科技平台。现有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耕地培育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农业部综合实验室(植物营养与肥料、农业信息技术),2个农业部专业实验室(面源污染控制、农业微生物资源收集与保藏)。设有“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农业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和“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建有野外观测实验站(基地)9个、试验协作网3个,是国家发改委甲级农业工程咨询资质单位。研究所编辑出版《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中国土壤与肥料》、《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中国农业信息》和《农业科研经济管理》等学术刊物。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是农业资源与环境、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培养单位,拥有10个专业的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4个专业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覆盖农、理、工、管理学等四大门类。
(三)研究基础
研究所在植物营养、土壤、肥料、农业微生物资源保藏与利用、农业遥感应用、农业结构调整与区域发展、资源环境、食用菌等方面具有强大的研究实力和技术优势,拥有我国长期农田土壤肥力质量监测基地和农业综合信息数据平台,包括覆盖全国的中、高精度数字化农田土壤肥力空间数据库和大比例尺的土地利用、气候、地形、农村经济和遥感图像信息。在土壤改良、施肥技术和粮食供求等方面拥有多项国家级科技成果,其中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1项,国家创造发明一等奖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8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5项,省部级奖147项,获发明专利50项。成果的应用率达80%以上,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机遇和问题
当前资划所科技发展面临三大机遇:一是国际环境机遇。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要求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必须立足全国,放眼全球,强化中外交流与合作,整合国内外人力、技术和物力资源,为我国农业科技和“三农”事业的大发展提供氛围。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制造技术、工程技术和资源高效利用等高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正在带来农业科学技术的一场新革命。同时,全球范围内对耕地资源稀缺性的认知和对环境的高度重视,也使以农业资源与环境为主要研究领域的资划所,面临前所未有的国际环境机遇。二是国家政策机遇。从2004年开始,中央连续9年出台1号文件,每年虽然具体侧重点不同,但都锁定在“三农”领域。其中,2009年初,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异常严峻,中央对于“三农”的支持力度却空前加大,显示了中央重视农业和发展农业的决心。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我国2020年以前的农村改革总体思路和总体战略部署,为我国农业科技近阶段工作任务指明了方向。2012年,在“三农”发展进入“黄金期”,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的前提下,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农业科技创新的地位得到史无前例的凸显。三是院所发展机遇。近10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围绕“三个中心一个基地”战略目标,各项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新时期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12年,中国农科院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的总目标,并制定了具体部署措施,为全院科研院所发展提供了契机。资划所自2003年整合以来,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展。学科建设得以快速发展;人才队伍、知识结构更加合理;科学试验基地、开放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建设不断取得突破;科研项目,特别是国家重点项目的组织申报和执行监督管理更加规范和有效。在所领导带领和全体职工的一致努力下,“十一五”以来,研究所科研项目数量大幅增加,科研成果显著提高。
机遇与挑战并存,把握机遇,需要有与之匹配的科技创新能力。盘点自身,我们深感研究所还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术带头人缺乏。当前,国家对农业科技的大力投入使我们面临着良好机遇,承担国家大项目的机会增多,需要高素质科研队伍,特别是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但是,当前学术带头人少,特别是领军型人才缺乏,后备人才不足,严重影响了大项目的申请启动和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孵化。二是科研平台建设滞后。实验室狭小,设备落后,无法满足正常试验和办公条件是资划所长期存在问题。此外,研究所野外台站普遍存在运行经费不足,只靠项目经费来维持。总体运行艰难的现状,影响了野外台站的快速发展,也无法为研究所科研发挥更大的平台作用。三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尚不健全、部分科研人员重成果轻应用、科技产业开发能力低等原因造成科技成果不易转为实际应用的现状。
三、措施
把握新时期机遇,促进资划所科技创新快速发展,着力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明确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按照1号文件“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和“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要求,结合当前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现状,资划所将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结合研究所学科领域,继续开展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和公益性科技研究,争取在农田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生态修复方面实现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突破,重点在植物营养和精准施肥、遥感和农业信息技术、土壤质量保护、气候变化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节水灌溉、新型肥料、农业微生物、农业区域布局、循环农业等关键技术攻关,取得自主创新或实用技术成果。
二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针对高层次领军型人才缺乏的现实,遴选引进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培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后备人才,促进创新团队的创建,优化人才队伍结构。针对科技基础条件相对滞后的问题,做好研究所现有国家工程实验室,农业部重点实验室,野外观测试验站建设工作,充分利用国家“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的政策倾斜优势,多方筹措资金,强化人员素质,改善硬件设施,确保其良性运行,切实为科技创新发挥重要平台作用。此外,还通过奖惩措施等制度建设规范和促进科技创新。
三是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针对尚未建立稳定的农业科技向农业主产区快速转化渠道,知识产权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不高,科技产业开发能力和水平亟待加强的问题,明确始终坚持科技服务产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培育和推动形成一批学术性成果和实用性成果,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结合资划所现在承担的食用菌、大豆、水稻、大宗蔬菜、土豆和牧草等产业体系项目以及8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促进科研与产业结合,推动产学研协作。利用院廊坊国际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和所9个野外试验站,为地方科技进步提供示范和推广服务。利用挂靠研究所的农业知识产权中心,努力做好知识产权的转移转化工作。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所长 王道龙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