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 往期专题» 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 所长建言

程式华: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扎实推进水稻科技创新

【字体:
    今年中央1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充分反映了中央对农业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充分说明了农业科技对提升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支撑作用,充分体现了新阶段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新要求。今年中央1号文件正式发布后,我所迅速组织了中层干部和科研骨干座谈会,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传达回副总理和韩部长在“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农业专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我所今年以及“十二五”科技创新的重点工作。对我所来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我所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必将对我所建设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第一,中央1号文件反映了我所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作为国家级水稻研究所,我所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始终围绕国家需求、农民需求和产业需求,积极为全国水稻增产、稻农增收和水稻产业发展作贡献!以中央1号文件中提到的“超级稻新品种选育和示范项目”为例,目前我所直接育成并通过农业部认定的超级稻品种8个,同时,创新的的育种技术和材料为全国所用,直接和间接育成的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5亿亩。如作为第一代超级稻先锋品种,我所选育的超级杂交稻“协优9308”获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是第一个获得国家科技奖的三系超级杂交稻品种;创制的“印水型”不育胞质目前已成为我国第二大杂交稻类型,同时也是超级杂交稻的重要类型,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创新居国际领先水平的超级稻育种技术,完成的“后期功能型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及应用”项目获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此外,由我所培育的“国稻”、“中浙优”、“中早”和“中嘉早”等系列超级稻表现增产潜力大,农民和市场需求旺,推广前景十分看好。此外,我所开展的功能基因组、分子育种、水稻抗逆机理、稻田资源高效利用等研究内容,均体现在中央1号文件中,进一步增强了做好当前科技创新工作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二,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指明了我所创新发展的发展方向。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深化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健全现代院所制度。” 2009年,我所提出了建设“国内外一流研究所”的战略目标,以期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近两年来我所又进一步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各方面对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完善。这与今年我院工作会议上李家洋院长提出的建设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建设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的总体要求基本一致。我所发展战略目标的提出,符合研究所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完全切合中央和部院党组对研究所提出的发展要求,特别是这种内生性的改革与发展要求,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第三,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了明确了我所科技创新的发展重点。中央1号文件强调要大力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在农业生物基因调控及分子育种等方面突破一批重大基础理论和方法;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着力突破农业技术瓶颈,在良种培育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特别是要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创新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创制改良育种材料,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这些重点内容,既是当前我所科技创新的主要内容,也是今后我所科技创新的发展重点。
    今后,我所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继续推进遗传育种、种质创新等优势学科建设,大力推进植保、栽培等传统学科的继承和发展,加快推进稻米质量安全、产业经济等学科创新发展,不断提升国内影响力。重点工作有:
    一是加强水稻种质资源和材料创新。加快开展水稻种质资源的收集、筛选和评价,重点是发掘和利用种质资源中的有利基因,创制一批优良新种质及中间材料,为水稻育种提供资源性材料。加快由水稻种质资源向基因资源的转变,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育种价值的材料和基因资源;加快水稻种质资源信息系统和平台建设,促进水稻种质资源的共享利用。
    二是加强水稻育种技术和方法创新。加强理论研究,进一步揭示水稻产量、品质和抗性的遗传机理,探索新的选育方法和途径;研究广适性和高配合力的间接选择技术指标及适应各种生态环境的株型选育理论和塑造技术;创制早熟、优质、广适、高配合力的不育系与恢复系以及对低温钝感的两系不育系,实现水稻育种理论突破,提高水稻育种技术水平和育种效率。
    三是加强优质超高产水稻新品种创新。促进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有机结合,提高水稻的育种效率。加大超级稻研究力度,选育一批丰产、优质、多抗、广适等综合性状优良的不同类型超级稻品种,重点培育广适型超级稻品种、杂交粳稻、长江中下游超级晚稻。加强转基因抗病虫水稻的选育研究,形成一批具自主知识产业、重大市场应用前景的优质超高产水稻新品种。
    四是加强现代稻作技术研究。围绕我国不同稻区水稻机插秧技术发展中主要制约因子,研究水稻机插及其育秧机械装备及关键技术,稳定推进我国机插秧技术发展。开展耕作、开沟、植保、中耕和收获的机械化装备及其关键配套技术,加强农机与农艺结合研究,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结合水稻种植制度创新、品种改良和选择、土壤肥力改良和种植方式改进,研发水稻节水灌溉和肥料高效利用技术。
    五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要在建设和完善现有平台的基础上,按照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有关“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的内容和精神,积极争取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子育种平台、种质创新研究平台、灾害预警与防控技术研究平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研究平台等科技平台建设项目,不断改善科研、工作条件。
    六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也是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好我所与江西、湖南、广西等水稻主产区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培育并推广适合当地推广的水稻新品种;筛选一批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并在我所与当地种子企业联合建设的综合试验站进行试种、示范和推广;继续推进“百名专家联系百县制度”,对接农民需求,筛选适宜品种进行试种、示范和推广。新建和完善一批高产创建示范点,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观摩会等活动,种给农民看,教会农民种,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步伐。
(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 程式华研究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