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
往期专题»
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
所长建言
林矫矫:依靠科技创新 提升研究所的科研实力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
作者:林矫矫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2-02-21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农业科技创新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强调了科技是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和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根本出路。这为农业科研单位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也为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要求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争取在世界农业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农业前沿技术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是引领未来农业高技术更新换代和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对未来农业产业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有利于农业产业技术的更新换代,实现跨越发展。基础研究是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的研究活动。加强基础研究是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农业科技在世界农业科技占有重要位置的必要条件。文件同时要求农业科技创新要立足我国农业现状和科技规律,面向产业需求,应用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的成果,解决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问题,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产品支撑。同时要克服科研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总之,农业科技创新要做到“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达到国际农业科技前沿高峰,立地就是在农业科技产业化、农业生产应用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是农业部直属的、分布在长江以南的我国唯一一所国家级动物疫病防控公益性科研创新机构,研究所的方向任务是针对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的畜禽疫病和人畜共患病,开展前瞻性、关键性、基础性的预防控制技术及其基础理论研究。重点开展重大动物疫病及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病原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及其分子致病与免疫机理研究,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与免疫的基础研究;针对重要病原微生物,研制新型疫苗和动物疫病诊断技术及制剂,研制新型抗细菌、抗寄生虫药物。培养动物疫病防控研究的高级人才。为我国畜牧业发展和人类健康提供产品和技术支撑。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我所日前专门召开了研究所发展战略研讨会,进一步理清了所学科发展和科技创新思路,明确了研究所及各课题组近期的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研究领域。
一是要瞄准动物疫病防控研究的国际发展前沿,积极承担973计划、国际自然科学基金等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重点开展猪蓝耳病、猪流感、鸡球虫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及日本血吸虫病等重要人兽共患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病原功能基因组与蛋白质组学、分子致病与免疫机理及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与病原入侵/感染、致病、生长发育等相关的重要分子的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制,新兽药的先导化合物和药物靶标分子的筛选等一些前瞻性、关键性和基础性研究,加强理论创新,突破防控新理论,为疫苗、新兽药、新诊断技术等动物疫病防控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提供坚实的基础,扩大我国在国际同行中的影响。
二是面向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的重大科技需求,积极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国家、行业和地方的科研任务,重点开展动物疫病基因工程疫苗、基因缺失标记疫苗、蛋白质载体疫苗、全息多表位疫苗、T细胞疫苗的研制与开发;建立更为敏感、特异、简便、价廉的动物疫病及动物源性食品病原微生物的诊断与检测技术,或能够区分强弱毒、自然感染和人工免疫的诊断检测技术,及病原体的基因分型技术;研发高效、安全的抗寄生虫、细菌和病毒感染的新化学药物、天然药物和生物制剂,及纳米制剂、微囊制剂等治疗药物新制剂;研究提出重要寄生虫病的综合防治新技术。加强技术创新,推进产学研结合和成果转化,为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畜牧业发展和人类健康不断地提供技术和产品支撑。
为确保以上研究所重点科研工作的顺利推进,近期所里将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进一步领会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密切关注国家、农业部、地方对农业科技工作的新动向,以文件中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为指导,积极联合教学、科研、企业等优势单位开展协作、合作研究。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需求出发,结合研究所“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扎实做好科研项目储备工作,积极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组织和申报工作,争取研究所“十二五”在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方面上一个新台阶。
2、做好一些重点项目的推进工作,争取近几年在动物疫病防控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上取得新突破,在本研究领域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加强一些有较大应用前景和经济效益的动物用疫苗、药物和诊断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促进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我国畜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3、重视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引进和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不断提高研究所的科研创新水平。
4、继续加强依托我所的部、院重点实验室、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加快建设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为我所科研创新提供条件支撑。
5、为高层次人才、学科带头人创造更加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进一步完善研究所绩效评价、奖励制度,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为科研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要求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争取在世界农业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农业前沿技术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是引领未来农业高技术更新换代和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对未来农业产业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有利于农业产业技术的更新换代,实现跨越发展。基础研究是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的研究活动。加强基础研究是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农业科技在世界农业科技占有重要位置的必要条件。文件同时要求农业科技创新要立足我国农业现状和科技规律,面向产业需求,应用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的成果,解决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问题,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产品支撑。同时要克服科研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总之,农业科技创新要做到“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达到国际农业科技前沿高峰,立地就是在农业科技产业化、农业生产应用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是农业部直属的、分布在长江以南的我国唯一一所国家级动物疫病防控公益性科研创新机构,研究所的方向任务是针对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的畜禽疫病和人畜共患病,开展前瞻性、关键性、基础性的预防控制技术及其基础理论研究。重点开展重大动物疫病及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病原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及其分子致病与免疫机理研究,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与免疫的基础研究;针对重要病原微生物,研制新型疫苗和动物疫病诊断技术及制剂,研制新型抗细菌、抗寄生虫药物。培养动物疫病防控研究的高级人才。为我国畜牧业发展和人类健康提供产品和技术支撑。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我所日前专门召开了研究所发展战略研讨会,进一步理清了所学科发展和科技创新思路,明确了研究所及各课题组近期的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研究领域。
一是要瞄准动物疫病防控研究的国际发展前沿,积极承担973计划、国际自然科学基金等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重点开展猪蓝耳病、猪流感、鸡球虫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及日本血吸虫病等重要人兽共患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病原功能基因组与蛋白质组学、分子致病与免疫机理及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与病原入侵/感染、致病、生长发育等相关的重要分子的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制,新兽药的先导化合物和药物靶标分子的筛选等一些前瞻性、关键性和基础性研究,加强理论创新,突破防控新理论,为疫苗、新兽药、新诊断技术等动物疫病防控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提供坚实的基础,扩大我国在国际同行中的影响。
二是面向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的重大科技需求,积极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国家、行业和地方的科研任务,重点开展动物疫病基因工程疫苗、基因缺失标记疫苗、蛋白质载体疫苗、全息多表位疫苗、T细胞疫苗的研制与开发;建立更为敏感、特异、简便、价廉的动物疫病及动物源性食品病原微生物的诊断与检测技术,或能够区分强弱毒、自然感染和人工免疫的诊断检测技术,及病原体的基因分型技术;研发高效、安全的抗寄生虫、细菌和病毒感染的新化学药物、天然药物和生物制剂,及纳米制剂、微囊制剂等治疗药物新制剂;研究提出重要寄生虫病的综合防治新技术。加强技术创新,推进产学研结合和成果转化,为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畜牧业发展和人类健康不断地提供技术和产品支撑。
为确保以上研究所重点科研工作的顺利推进,近期所里将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进一步领会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密切关注国家、农业部、地方对农业科技工作的新动向,以文件中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为指导,积极联合教学、科研、企业等优势单位开展协作、合作研究。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需求出发,结合研究所“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扎实做好科研项目储备工作,积极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组织和申报工作,争取研究所“十二五”在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方面上一个新台阶。
2、做好一些重点项目的推进工作,争取近几年在动物疫病防控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上取得新突破,在本研究领域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加强一些有较大应用前景和经济效益的动物用疫苗、药物和诊断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促进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我国畜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3、重视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引进和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不断提高研究所的科研创新水平。
4、继续加强依托我所的部、院重点实验室、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加快建设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为我所科研创新提供条件支撑。
5、为高层次人才、学科带头人创造更加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进一步完善研究所绩效评价、奖励制度,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为科研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
(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副所长 林矫矫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