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
往期专题»
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
所长建言
熊和平:借催人奋进东风,建现代化研究所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作者:熊和平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2-02-21
2012年中央1号文件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农业科技的重大决策,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根据中央1号文件和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工作会议精神,麻类所从两方面着手精细谋划2012年的工作,确保找准位置、发挥作用、彰显作为。一是站位更高,站在引领国家麻类及南方经济作物科技发展方向、支撑国家麻类及经济作物产业发展的高度,立足所情,着眼全局,把全所工作放在推动现代农业研究所建设中去思考和谋划,把全年的总任务深化、细化和具体化,制定更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可行措施;二是切入更准,通过“上下”结合,吃透“上”情,了解“下”情,在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李院长在院年初工作报告的基础上,深入调研,了解职工的意愿,确保领导决策化为职工的行动;通过“远近”结合,既立足当前,把麻类科研做实做好,做大做强,又要着眼长远,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把南方经济作物研究做出成效;通过“内外”结合,既集中麻类所的力量和资源,又借鉴其他单位的先进经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中央1号文件精神落到实处。
一、持续稳定的农业科技投入,为开展“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建设行动”奠定良好基础
中央1号文件确定,将“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麻类所将紧抓机遇,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统一部署下,启动“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建设行动”:一是加快建设管理层次明晰、职责分明、评价科学、管理有序的各类规章制度,包括规范绩效考核方案、在薪酬方案中设计奖励性绩效工资,并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各类人员的考评管理办法、考核要素和考核标准,考核结果的反馈;建立科技人员激励机制,包括项目申报、科研经费管理、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建立教育培训制度和包括帮扶机制、激励表彰机制、预警机制在内的人文关怀机制等。二是充分发挥民主,不断完善所情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创造条件,搭建平台,畅通职工行使民主权利,切实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营造职工不同意见充分发表、平等讨论的环境;三是发挥学术委员会和职代会的作用,确保决策科学合理;四是全所管理和服务部门在优化发展环境上,立足依章办事,确保所务公开、透明,加强执行力建设,切实提高办事效率,为科研人员专心研究营造良好的环境,推动麻类所朝着建设现代农业科研院所方向前进。
二、“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占领世界麻类育种高地
中央1号文件指出:“科技兴农,良种先行。增加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创新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创制改良育种材料,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正如农业部总经济师陈萌山在解读2012中央1号文件时所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尤其是种业创新,着力解决制高点的问题。” 麻类所有着50多年的育种科研实践,依托承建的国家麻类作物育种中心、国家种质资源苎麻圃、国家麻类种质中期库等平台,育成了麻类新品种37个,在生产上的覆盖率占全国的60%。红麻、亚麻、苎麻纤维产量提高了3.8倍、3倍和10倍,苎麻纤维细度由原来的1500支提升到2200支。其它麻类的纤维支数也由原来的只可满足纺织中档产品要求提高到可纺高档产品。
2012年,我们把“麻类作物的超高产育种与配套技术”作为科技创新重点内容:充分利用麻类所麻类学科的研究发展基础,继续保持麻类科研在国内外的引领作用,重点突出苎麻、黄麻和红麻基础研究引领地位,增强亚麻、大麻、剑麻学科发展后劲。重点开展麻类优异种质创制,研究苎麻、红麻/黄麻、亚麻等高效育种技术,建立高效育种技术平台,培育一批优质专用的麻类新品种。根据麻类良种繁殖特点,研究高效种植技术,大幅度提高新品种的贡献率和综合生产能力。
三、推进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为麻类行业发展保驾护航
中央1号文件强调:“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以综合试验站为基点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充分发挥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当前,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麻类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种麻效益下降。与粮食等大宗作物相比,原麻收购价格逐年走低,农民种麻收入没有保障,种植面积不断下降,严重影响了我国麻类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二是麻类生产技术停滞不前。麻类是中国传统的特色纤维作物,现在仍然以手工收获为主,效率低下。在加工方面,生物脱胶技术没有得到充分推广,麻纤维脱胶采用传统的脱胶方法,存在耗水量大、环境污染重、纤维制成率低的问题;三是品种质量有待提高。
麻类所作为麻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所在单位,建设好麻类产业技术体系,联合全国产、学、研、销等部门共同为麻类产业保驾护航,根据“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的文件要求,麻类所将发挥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的协调作用,一是积极调研全国各地麻类生产形势,了解当前麻类生产的薄弱环节,做好为麻类科技服务工作;二是重点开展下乡活动,深入麻农当中,发放宣传资料宣传麻类良种、高效栽培技术,做好麻类病虫害防控工作,开展麻类机械培训班,指导麻农利用现代化生产方式生产,提高生产率;三是提高麻类技术含量,着力解决麻类脱胶清洁化生产,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着力实现麻类生产全程机械化,解决劳动力成本高的问题;四是要加强岗位专家与试验站站长工作的衔接,实现体系与体系之间、体系内部成员之间的整体联动,避免因工作的重复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五是积极进行麻类新用途的开发,培育麻类市场新亮点,形成麻类支柱产业。
一、持续稳定的农业科技投入,为开展“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建设行动”奠定良好基础
中央1号文件确定,将“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麻类所将紧抓机遇,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统一部署下,启动“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建设行动”:一是加快建设管理层次明晰、职责分明、评价科学、管理有序的各类规章制度,包括规范绩效考核方案、在薪酬方案中设计奖励性绩效工资,并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各类人员的考评管理办法、考核要素和考核标准,考核结果的反馈;建立科技人员激励机制,包括项目申报、科研经费管理、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建立教育培训制度和包括帮扶机制、激励表彰机制、预警机制在内的人文关怀机制等。二是充分发挥民主,不断完善所情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创造条件,搭建平台,畅通职工行使民主权利,切实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营造职工不同意见充分发表、平等讨论的环境;三是发挥学术委员会和职代会的作用,确保决策科学合理;四是全所管理和服务部门在优化发展环境上,立足依章办事,确保所务公开、透明,加强执行力建设,切实提高办事效率,为科研人员专心研究营造良好的环境,推动麻类所朝着建设现代农业科研院所方向前进。
二、“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占领世界麻类育种高地
中央1号文件指出:“科技兴农,良种先行。增加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创新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创制改良育种材料,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正如农业部总经济师陈萌山在解读2012中央1号文件时所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尤其是种业创新,着力解决制高点的问题。” 麻类所有着50多年的育种科研实践,依托承建的国家麻类作物育种中心、国家种质资源苎麻圃、国家麻类种质中期库等平台,育成了麻类新品种37个,在生产上的覆盖率占全国的60%。红麻、亚麻、苎麻纤维产量提高了3.8倍、3倍和10倍,苎麻纤维细度由原来的1500支提升到2200支。其它麻类的纤维支数也由原来的只可满足纺织中档产品要求提高到可纺高档产品。
2012年,我们把“麻类作物的超高产育种与配套技术”作为科技创新重点内容:充分利用麻类所麻类学科的研究发展基础,继续保持麻类科研在国内外的引领作用,重点突出苎麻、黄麻和红麻基础研究引领地位,增强亚麻、大麻、剑麻学科发展后劲。重点开展麻类优异种质创制,研究苎麻、红麻/黄麻、亚麻等高效育种技术,建立高效育种技术平台,培育一批优质专用的麻类新品种。根据麻类良种繁殖特点,研究高效种植技术,大幅度提高新品种的贡献率和综合生产能力。
三、推进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为麻类行业发展保驾护航
中央1号文件强调:“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以综合试验站为基点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充分发挥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当前,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麻类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种麻效益下降。与粮食等大宗作物相比,原麻收购价格逐年走低,农民种麻收入没有保障,种植面积不断下降,严重影响了我国麻类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二是麻类生产技术停滞不前。麻类是中国传统的特色纤维作物,现在仍然以手工收获为主,效率低下。在加工方面,生物脱胶技术没有得到充分推广,麻纤维脱胶采用传统的脱胶方法,存在耗水量大、环境污染重、纤维制成率低的问题;三是品种质量有待提高。
麻类所作为麻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所在单位,建设好麻类产业技术体系,联合全国产、学、研、销等部门共同为麻类产业保驾护航,根据“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的文件要求,麻类所将发挥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的协调作用,一是积极调研全国各地麻类生产形势,了解当前麻类生产的薄弱环节,做好为麻类科技服务工作;二是重点开展下乡活动,深入麻农当中,发放宣传资料宣传麻类良种、高效栽培技术,做好麻类病虫害防控工作,开展麻类机械培训班,指导麻农利用现代化生产方式生产,提高生产率;三是提高麻类技术含量,着力解决麻类脱胶清洁化生产,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着力实现麻类生产全程机械化,解决劳动力成本高的问题;四是要加强岗位专家与试验站站长工作的衔接,实现体系与体系之间、体系内部成员之间的整体联动,避免因工作的重复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五是积极进行麻类新用途的开发,培育麻类市场新亮点,形成麻类支柱产业。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所长 熊和平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