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 往期专题» 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 专家解读

赵明:强化科技创新,为粮食安全努力工作

【字体: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最大的亮点是聚集了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特别是更多的强调了粮食科技创新与粮食安全保障。我本人长期从事粮食作物高产高效栽培的科技工作者倍感振奋,倍受鼓舞,体会颇深。
    一、积极组织与参与国家粮食科技规划,对一号文件的农业科技创新方向与重点的体会更加深刻 
    本人作为国家级公益性科研单位的专家积极投入到国家粮食科技战略研究与重大项目的规划。前后参加过科技部、农业部和中国农业科学院长及作物科学研究所等多种不同的科技规划与项目立项等工作。特别是本人作为专家组长组织参与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引起了高度关注。一号文件特别强调继续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这不仅是对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充分肯定,也是对“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提出的更高要求。本人作为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主要设计组织者和实施中的主持与参与者倍感振奋。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于2004年启动实施的,历时了三期8年,有效地支撑了我国粮食8年连续增产。以“十一五”期间的五年的实践为例,在12省累计建立水稻、小麦、玉米核心试验区、示范区、辐射区8.35亿亩,五年共增产粮食4866.48万吨,增加经济效益852.92亿元。不仅有效地保障了我国粮食安全,也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安定的环境条件。同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采取了突出水稻、小麦、玉米三大重点粮食作物,突出长江中下游、黄淮海和东北三大平原、突出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的“三区”建设的“三三三”的顶层设计,全面规划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具体任务和考核指标。这完全符合一号文件所提出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的要求,为组织全国大规模多部门协作的科技战略性项目提供了重要思路和经验。通过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创新了一批高产高效的关键技术,创造出了长江中下游稻麦两熟制单季稻亩产937.2公斤、双季稻亩产1355.2公斤,黄淮海小麦亩产789.9公斤、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亩产1770.5公斤,东北平原雨养条件下春玉米亩产1183.49公斤,再生稻和稻麦两种植系统周年单产超1500公斤的超高产记录,充分展示了科技在挖掘粮食增产潜力方面的作用与效果。工程通过技术集成组装出180套具有区域特色的三大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这些技术大面积应用后,显著提高了三大作物综合生产能力。
    近年来由于玉米在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基于东北玉米增产潜力大,组织起草了“东北玉米双增200的科技行动方案”成为农业部落实一号文件的重大举措,2012年农业科技年的重点内容。今后还要继续努力,要按着一号文件的要求,在粮食科技上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特别是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使科技与经济更加密切结合。
    二、立足作物高产高效理论与技术研究,对一号文件提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的认识更加深入。
    本人长期从事作物高产高效栽培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为核心,特别是针对学科前沿与生产实际重大难题潜心理论创新与技术创新。针对作物高产理论分析体系的缺陷创立了“三合模式”的产量分析理念,并形成了产量性能优化与高产技术的理论与技术体系,进一步深化了和完善了作物栽培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针对作物生产上近几十年农田土壤存在的“浅实少”的障碍,经过多年多点的研究,发明了立式条带深旋机械与技术体系,明显地提高了产量和生产效率,改变了土壤条件。针对玉米密植增产的倒伏早衰、抗逆稳产性差,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研究出了缩株增密的化控产品与高产稳产的技术体系。针对作物生产实际,研发出了新型的滴灌技术、品种耐密性鉴定等一系关键创新技术,并发明了多种作物相关的测定仪器与测定新方法。在关键技术研究基础上,不断加强作物栽培技术的集成创新与示范。形成与完善了冬小麦/夏玉米双晚双高周年高产高效技术体系、双季玉米种植模式、方穴栽培高产、玉米产量性能优化与高产栽培等技术集成与示范,在生产上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增产增收效果。这次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进一步增强了本人的科技创新的信心。同时也坚定了从事技术集成为特色,以生产服务为宗旨的作物栽培学研究的信念。如同文件所指出的“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着力提高单产和品质,把增产增收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与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构建适应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作物栽培术体系。
    三、坚持科技为生产服务,对一号文件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的认识更加明确。
    作物栽培学的学科概念就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和产量形成过程及其与环境和技术措施的关系,通过栽培技术创新与优化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学科本身的性质是服务生产,是公益性、实践性。本人从事作物栽培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科特点,生产服务放在重要的位置。近年来作为玉米产业体系栽培与土肥功能研究室的主任和岗位科学家,长期深入生产一线,指导生产。特别是近些年来玉米生产上灾害发生严重,本人第一时间到现场,分析灾害损失原因,提出方案。特别是在四川发生严重地震、西南干旱、东北辽西旱情严重、黄淮海局部地区玉米倒伏、二点委夜蛾发生这些灾害时,本人积极参加,提出了较好的建议,有效地指导生产。在生产关键时期深入生产一线调查,多次陪同农业部与科技部领导进行生产问题调研,本人积极献计献策,为生产决策提供参谋作用。多次在全国玉米生产关键技术培训会讲解与培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业技术服务,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强化服务“三农”职责,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建立农业试验示范基地。今后要进一步投入更多的精力为农业生产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真正将科技对生产贡献作为重要任务,努力工作。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赵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