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
往期专题»
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
专家解读
王照兰: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分析草业科技创新研究重点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
作者:王照兰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2-02-21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为做好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指明了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
草业是农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草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之一。分析中央一号文件精神,2012年草业科技创新的内容大致包括:
1、在关键农时、重点区域开展防灾减灾技术指导和生产服务,加快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完善重大病虫疫情防控支持政策。 2、加快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养,启动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推进奶牛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
3、探索完善草原生态补偿制度,加快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加大对牧业、牧区、牧民的支持力度,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覆盖到国家确定的牧区半牧区县(市、旗),加快推进牧区草原承包工作。
4、将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促进草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草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5、稳定支持草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在牧草常规育种、牧草基因调控及分子育种、抗逆机理、牧草资源高效利用、草地生态修复、有害生物控制、生物安全和草产品安全等方面突破一批重大基础理论和方法。同时,需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研究,在草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着力突破草业技术瓶颈,在良种培育、节水灌溉、农机装备、新型肥药、病虫防控、加工贮运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
6、完善草业科技创新机制。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深化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扩大院所自主权,努力营造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政策环境。完善科研立项机制,实行定向委托和自主选题相结合、稳定支持和适度竞争相结合。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充分发挥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
7、改善科技创新条件。加强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实施力度。推进草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草业科技园区建设。积极参与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和部门开放实验室和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国际草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大力度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农业技术。
8、增加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加强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创新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创制改良育种材料,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积极与企业联合,建立育种平台,达到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共享,实现种业科技创新。
9、提升草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倡导科技下乡,强化草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积极开展农牧民培训,改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手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农牧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的服务。使研究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通过建立草业试验示范基地,集成、熟化、推广草业技术成果。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
10、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并扩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范围,支持草原围栏、饲草基地、牲畜棚圈建设和重度退化草原改良。加强牧区半牧区草原监理工作。
11、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草产品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探索建立生产与消费有效衔接、灵活多样的草产品产销模式。准确把握国内外草产品市场变化,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市场稳定,保持价格合理水平。抓紧建立全国性、区域性草产品信息共享平台,加强草业统计调查和预测分析,推行重大信息及时披露和权威发布制度。
草业是农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草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之一。分析中央一号文件精神,2012年草业科技创新的内容大致包括:
1、在关键农时、重点区域开展防灾减灾技术指导和生产服务,加快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完善重大病虫疫情防控支持政策。 2、加快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养,启动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推进奶牛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
3、探索完善草原生态补偿制度,加快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加大对牧业、牧区、牧民的支持力度,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覆盖到国家确定的牧区半牧区县(市、旗),加快推进牧区草原承包工作。
4、将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促进草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草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5、稳定支持草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在牧草常规育种、牧草基因调控及分子育种、抗逆机理、牧草资源高效利用、草地生态修复、有害生物控制、生物安全和草产品安全等方面突破一批重大基础理论和方法。同时,需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研究,在草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着力突破草业技术瓶颈,在良种培育、节水灌溉、农机装备、新型肥药、病虫防控、加工贮运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
6、完善草业科技创新机制。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深化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扩大院所自主权,努力营造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政策环境。完善科研立项机制,实行定向委托和自主选题相结合、稳定支持和适度竞争相结合。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充分发挥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
7、改善科技创新条件。加强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实施力度。推进草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草业科技园区建设。积极参与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和部门开放实验室和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国际草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大力度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农业技术。
8、增加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加强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创新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创制改良育种材料,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积极与企业联合,建立育种平台,达到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共享,实现种业科技创新。
9、提升草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倡导科技下乡,强化草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积极开展农牧民培训,改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手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农牧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的服务。使研究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通过建立草业试验示范基地,集成、熟化、推广草业技术成果。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
10、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并扩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范围,支持草原围栏、饲草基地、牲畜棚圈建设和重度退化草原改良。加强牧区半牧区草原监理工作。
11、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草产品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探索建立生产与消费有效衔接、灵活多样的草产品产销模式。准确把握国内外草产品市场变化,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市场稳定,保持价格合理水平。抓紧建立全国性、区域性草产品信息共享平台,加强草业统计调查和预测分析,推行重大信息及时披露和权威发布制度。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 王照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