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佩华:明确果树科技创新方向,突出果树科技创新重点
2012年是促进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之年,实现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果品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2012年一号文件对于果业科技创新发展来说,无疑预示着一个难得的科技春天的到来。
我国自然条件优越,世界上82%的果树均可栽培,水果的产量和面积均居世界第一。2010年,我国水果种植面积为11139.5千公顷,总产量达到12246.39万吨,水果的总播种面积占农作物的比重为32.22%,果品贸易为65880万美元。
果树产业的迅速发展,产业链条的不断拓展,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我国果品年产值约2500亿元,在种植业中居第三位,从业人员9000余万,成为了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缓解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但果业在取得的巨大成绩的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趋势加快,大量青壮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和非农产业,从事果业生产人员开始减少,劳动力成本逐年递增。同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异常发生,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呈现多发、频发、重发态势。同时土地、水等生产资源短缺,农用物资大量耗费,水分协迫、营养亏缺或过剩、土壤盐渍化等非生物逆境已成为我国果树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很重要限制因素。
因此,如何保障产业的稳定发展,同时取得更大的进步,必然需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从而支撑产业发展,但目前果树科技也面临一些主要问题。
一是果树基础研究比较薄弱。国家缺乏中长期科研计划和研究层次的分工。在基础理论研究上由于缺乏经费持续稳定的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依然薄弱,如我国原产果树起源与分类研究,优异种质的评价、挖掘与保护,主要果树经济性状遗传规律研究,品质育种、生态育种的研究,抗病育种基础研究等基础领域研究较少。二是前沿性研究不够。生物技术、果园信息化、果品发展战略、果品经济学以及果品贸易学、新型农药开发、天敌工厂化生产、基因工程技术在产品保鲜中的商业应用等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三是实用性技术还需大力加强。果树高光效树形和简化修剪技术、果园机械化、病虫害物理防控、病虫害早期诊断预测、果品采后保鲜技术、果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等还需加强。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中提出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在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中提出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
根据以上果业科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我们认为我国果树科技工作创新方向和创新重点应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果树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评价、利用。开展核心种质构建、种质创新,最大限度挖掘优异基因,发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异基因。二是果树基因组、蛋白质组学研究,加速果树分子育种进程。建立新品种选育体系,针对我国不同生态条件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抗逆、丰产、易管理的果树新品种。三是果园土壤管理与肥水高效利用技术,果实品质调控与功能性保健果品生产技术,简化修剪、果园机械化与果园数字化等省力化与精准化栽培技术,集成创新形成 “节本、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四是准确快捷的病虫害诊断和测报体系,加大新发主要病虫害的生物学、生态学及发生规律研究,提出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加强高效低毒农药筛选、果树抗性资源筛选和抗性评价。建立果树无病毒种苗快速培育技术体系,加强果树抗病毒转基因、抗病毒品种筛选、病毒致病性等方面的研究。五是果品生理病害与果实品质及矿质营养关系、果实品质无损检测技术、贮藏果适宜采收成熟度标准、果品贮藏生理病害发病规律、预警监测、防控技术、果实采后品质变化及调控的分子生理、水果动态气调贮藏(DCA)技术等。六是果品生产无害化关键技术的研究,同时开展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标准及残留限制、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及追溯、果品质量安全标准制(修)订、风险评估等研究,构建果品质量标准框架体系,建立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果品质量标准体系,完善果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体系及持续开展果品质量安全监测。七是果品发展战略、果品经济学以及果品贸易等方面的研究,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
为了更好地配合中央1号文件对科技创新方向和创新重点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国果树产业现状和科技创新领域存在的问题,还需重点加强以下几项保障措施,以更好地支撑产业。
一是加大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的财政投入
果树作为经济作物主要定位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出口创汇上。我国涉果企业的科技研发能力很低,大多数企业缺乏提供经费供科研单位进行研发的实力。果树研究经费主要依赖政府投入,与国外相比我国果树科研经费偏少而且不稳定。因此国家需要选择好重大课题进行长期不懈的支持,如我国应在果树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领域设立“果树转基因专项”、“果树育种专项”等重大专项,以保障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深入稳定开展。
二是完善科技平台条件建设
我国果树科学研究多依托国家或农业部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改良中心、野外台站等科技平台开展,由于运行费严重不足,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改良中心、野外台站等科技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科研支撑条件建设,力求在硬件和软件建设上与新兴学科的动态发展相适应,为实验室保持先进的创新环境和稳定的学术氛围提供基础保障。
三是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果树产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从事果树科技创新的研究人员不论在数量上还是研究水平上与从事粮棉油等大田作物的科研人员仍有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在明确从事果树研究单位的定位问题上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上,制定有利于果树科技创新的和薪酬体系考核评价制度,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果树科技创新的队伍中,才能保障我国果树事业的更好发展,从而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丛佩华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