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 往期专题» 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 专家解读

朱德峰:学习中央1号文件,加快现代稻作技术研发与应用

【字体: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科技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今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农业科技的定位、定性和定向,也对农业科研提出新的要求。
    我国实现了粮食产量“八连增”,粮食生产持续发展面临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耕地和淡水资源短缺压力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增大,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的风险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呈结构性下降,用工成本迅速上涨的新情况,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逐渐减小。农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回良玉副总理强调,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科技进步已成为最重大、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在新的形势下,农业发展受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强要破解难题、突破约束、消除瓶颈,根本出路在科技,最大潜力在科技,强劲动力在科技。中央1号文件和回良玉副总理的讲话寄予科技进步极大的希望,给予科技工作极大的鞭策。
    中央1号文件十分重视粮食生产,文件指出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千方百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进一步优化布局、主攻单产、提高效益。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及从事水稻生产劳动者出现结构性变化,水稻生产面临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频发、及水资源制约等因素影响,水稻生产要求技术转型升级,迫切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稻作技术。结合稻作技术科研工作,在做好水稻高产高效、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的同时,着力创新水稻生产机械化新技术、创新水稻抗灾减灾技术、加强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结合。
    一、创新水稻生产机械化新技术,推进水稻生产规模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
    随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发展加速,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其他产业转移,从事水稻生产劳动者结构性变化,以手工作业为主的传统水稻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水稻生产迫切需要技术转型,从手工作业为主向机械作业的稻作技术发展。文件指出,加快农业机械化,充分发挥农业机械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不断拓展农机作业领域,提高农机服务水平。特别提到着力解决水稻机插等突出难题,及积极推广精量播种、化肥深施、保护性耕作等技术。农业机械化被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的重要措施之一。实践证明,实施水稻生产机械化,对于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水稻生产方式,提高水稻生产劳动率和经济效益,推进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增加稻农收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水稻生产耕作和收获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水稻机插秧技术是制约我国水稻全程机械化的瓶颈,是水稻机械化的关键所在。水稻机插秧技术难度大、科技含量高,虽然我国水稻机插秧研究起步较早,但进展较慢,到2000年我国的水稻机插秧水平还很低。现有的水稻机插秧技术主要从日本、韩国引进,但由于我国水稻种植季节、品种类型等因素与日本、韩国不同,引进的机插秧技术不能很好适应我国的实际,需要研发我国水稻生产条件和品种类型相适应的机插秧技术。近年来,我们针对这一技术问题,引进与创新结合,研发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新技术,实现水稻钵苗机插,解决引进的水稻机插秧技术存在的问题。该技术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实现增产增效并重,并在中国农科院的院地合作工作推动下,在黑龙江、宁夏等地大面积推广应用,比传统机插秧技术增产5%-10%,深受稻农的欢迎。为进一步推进该技术的应用和水稻机械化水平的提升,下一步重点通过农艺农技融合突破水稻机插技术,特别是工厂化育秧技术及杂交稻机插秧技术,解决现有大棚育秧中心供秧能力不强,秧本比不高等问题。同时着力研发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中的水稻施肥、开沟、带切草装置的收割机等机械装备与技术。着力选育与水稻全程机械化配套的双季晚稻品种及早稻苗期耐低温品种,实现1号文件提出的良种良法要配套,关键技术要组装,农机农艺要融合,各种措施要协调的目标,推进水稻生产作业机械化,实现水稻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二、创新水稻抗灾减灾技术,提升科技抗灾技术水平,确保水稻稳产高产。
    把稳定水稻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稻作技术研究的首要任务。回顾近几年来水稻生产,各种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增加及影响程度加重。2010年从水稻播种到成熟受到4次重大灾害的影响,年初西南地区大旱造成水稻播种育秧困难;早春水稻育秧期间从南到北“倒春寒”造成成秧率下降;夏秋之间长江流域和东北稻区出现洪涝灾害造成部分稻田受淹,水稻生长和产量损失严重;中晚稻结实灌浆期间,南方稻区水稻生长季节长期低温及早稻季节推迟的影响,造成中晚稻受到寒露风影响,结实率下降。针对灾害,各部门积极采取科技抗灾的应对措施缓解了损失,然而,面对灾害还存在抗灾减灾技术滞后、灾害预警能力缺乏、技术对策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近几十年来,水稻生产全局性或区域性的高低温、季节性干旱、洪涝、阴雨等主要自然灾害频发重发,已经成为水稻稳产高产主要限制因子。而现有的抗灾品种到技术缺乏,且抗灾的针对性不强。需要加强我国水稻生产中高低温、季节性干旱、洪涝、阴雨等主要自然灾害发生规律的研究,建立灾害发生与预警技术平台,加强灾害预报和应对能力建设,选育选用抗灾耐灾品种,研发抗灾减灾的水稻种植制度及生产技术,提出水稻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增强水稻生产抗灾减灾能力。
    三、加强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结合,加快成果转化应用,发挥水稻生产科技支撑作用。
    根据文件提出的要求,充分利用水稻产业体系科技资源,开展不同稻区水稻生产新动向、新问题、新需求的调研。针对生产问题开展试验研究,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加强水稻产业体系岗位专家和试验站合作,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充分发挥产业体系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加强科技创新与技术应用的结合,加快农业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努力发挥稻作技术研究的引领作用,水稻生产科技支撑作用。
(中国水稻研究所稻作技术研发中心  朱德峰研究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