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
往期专题»
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
专家解读
毛树春:认真学习一号文件,加快棉花轻简化机械化的技术创新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作者:毛树春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2-02-21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我国农业所处的时代把握准确,对农情的认识深刻,对农业面临的问题看得全面,对农业的出路找到了根本的解决途径和方法,也对农业科技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大期待。文件明确提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明确提出农业科技进步要统筹解决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特别强调科技进步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改变重论文轻发明、重数量轻质量、重成果轻应用状况,切合实际。
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在努力提升棉花科技创新水平,注重技术发明创造,努力解决棉花生产的实际问题。针对棉花栽培用工多,管理繁琐,劳动强度大,不适合当下农村劳动力的新问题,我们团队经过10多年的持续努力,研究形成轻简化、工厂化和机械化植棉新技术,已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研制专利产品5个,另有正在审批的专利5项,其特点是技术产品化、产品系列化和商品化,先后发明了促根剂产品,该产品具有促进裸苗移栽棉花的快速生根,控制高密苗床形成“高脚苗”和培育壮苗等功能。发明了无土育苗基质产品。该产品具有供肥、保水和通透性好的特点,使育苗变得轻简容易。发明了育苗装置,制定了原创育苗技术规程,通过集成发明棉花工厂化育苗体系,使育苗由分散变成工厂化和规模化生产,解决了育苗用工多问题,攻克了裸苗移栽不易成活难点问题,成功接替营养钵,实现了“栽棉如同栽菜”,成活率达到95%。在此基础上又研发移栽机,发明了分苗装置,实现了“栽棉如插秧”,并扩展移栽红薯、辣椒、花卉和苗木等旱地植物。与营养钵传统育苗移栽相比,工厂化育苗和机械化技术具有省种、省工、省劲、省地、省时和苗床成苗率高、移栽成活率高和高产等“三高五省”的技术效果,是一项现代农业技术。
如何把公益性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自2005年以来,我们科研团队也进行了大量探索,取得能人、基地代育模式和大户自育相关经验,总结一些模式可资复制,以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进程,破解“爷爷农业”、“奶奶农业”面临的困境,力图通过科研培育,逐步实现从政府主导转向政府和市场主导并重上来。
能人代育模式。该模式能够较好地发挥能人的带动作用,也有效降低了新技术进入市场的风险。每位能人育苗规模从一季育苗10万~30万株增加到一季300万~500万株,移栽面积也从10~30亩增加到100~500亩。江苏戴士城是一位委托代育的典型,在承包农田建临时蔬菜大棚3个,农民提供种子请他育苗,育苗期5-6月,需时50天,育苗200万株,每株收费4分获毛利10万元。湖北毛明安成常年承包耕地2500亩,为自育和“代育模式。2008年连续育苗800万株,售300万株。2009-2011年连年育苗1500万~2000万株,销售棉花、辣椒、西瓜、黄金西瓜和番茄100多万株,获利50万~60万元。
基地代育模式。湖南常德科农公司自2006年开始连续6年进行工厂化轻简育苗,该公司租用现代农业基地或烟草育苗大棚。在日光温室采用烟草、蔬菜、青蒿和棉花连续育苗,最大育苗数量达到3000万株,移栽面积1.2万亩。在烟草幼苗离床之后,2011年培育早春棉和晚春棉643万株,移栽面积4200亩。
江苏射阳盐城德忠种业,从2006年开始集中育苗基地,2009年以来租大棚13个,春育棉苗500万株,秋育洋葱600万株,移栽面积6000亩次。2010年春育棉苗300万株,秋育洋葱和辣椒500万株,2011年培育棉苗1000万株。2010年发展代栽,育苗前收取定金140元/亩,移栽后成活率达到95%收取另40元/亩,比农民自育节省成本40元/亩,移栽面积也从几十亩发展到几百亩。由于成绩显著,综合种苗基地也获得国家和省的项目支持,扩大了“代栽”服务。
山东润丰种业连续多年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2011年集中育苗40亩,育棉苗670万株,移栽3500亩,分散育苗移栽3000多亩,一个公司服务面积达到8000亩,规模可观,并在积极尝试机械化移栽。2011年4月26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山东济宁召开观摩会,与代表参观了金乡县现场,认为育苗面积大,棉苗长势稳健,典型很突出,在解决蒜套棉田的移栽难点问题方面取得新突破。
大户和农场自育自用模式。山东汶上县承包大户郑洪义蒜棉两熟种植,2011年自育苗50万株,移栽200多亩,节省育苗移栽成本和用工近100元/亩,有明显节本和增收功能。湖北运粮湖农场每户植棉30多亩,以往各家各户自育自栽,在国家相关资助下建立日光温室2栋,面积1300平方米,自推广轻简育苗技术,采用农场集中育苗,春季早晚育苗两次,成苗170万株,移栽1200亩,解决承包大户不能解决的集中育苗问题,比营养钵育苗节本30.7%,显著减轻劳动强度。
开发综合种苗的主要原因:一是棉花育苗要求的技术含量高,棉花育苗能够成功,其他作物如蔬菜、烟草、花卉等苗育苗均可成功;二是棉花是大田作物,育苗成本要求更低廉,反之用低成本的育苗技术培育蔬菜幼苗其成本能大大降低;三是培育打造的综合种苗基地,显著节省土地,提高育苗设施的利用效率,也便于管理,可形成规模化和专业化经验。因此,发展综合种苗技术符合两个市场,符合公司利益,可以找到成果转化的有效载体,满足农民之需。
加强培训和服务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保证。我们团队奉行“专家多走一公里,农民少走10公里”,做到培训进村,巡回指导到田间地头,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深受农民欢迎。据统计,5年来项目组分别在湖北、湖南、江苏、河南召开观摩现场会7次,举办培训班1000多场次,听众2万多人,其中2007年3月下旬一周在湖北江汉平原4县培训10场,参加培训农民2000多人。
开展技术培训,提高科学植棉水平。自2005年来,我们团队赠送“明白纸”5万份。出版《图说棉花无土育苗和裸苗移栽关键技术》、《图说棉花基质育苗移栽》两部,赠送1多万册,出版彩色挂图《图说棉花基质育苗移栽》、《图说麦茬移栽棉双高产》和《图说基质综合种苗技术》等5万张。出版和赠送光盘《话说基质育苗移栽》、《话说麦茬移栽棉》和《棉花工厂化育苗和机械化移栽》1万多份。
召开观摩会,推广新技术,总结新经验,表彰新典型。课题组于2006年4月28日率先在湖北召开棉花规模化育苗和机械化移栽观摩会。据统计,5年来项目组分别在长江中下游主产区召开现场观摩会7次,参加观摩1200多人次,连续4年召开全国棉花工厂化育苗和机械化总结表彰大会,总结新情况,交流新经验,先后表彰先进单位和个人40多人次,颁发奖状和奖品,对公司和大户起到较好激励作用,在社会上产生良好影响。
正如中央一号文件所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只有持续地科技创新才能持续地推进农业生产的不断进步,才能持续地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完善农业科研立项机制,实行定向委托和自主选题相结合、稳定支持和适度竞争相结合”的提法,符合现实情况。我国农业学科严重失衡已有多年,重育种轻栽培现象依然存在,发挥栽培学科在农业技术集成化,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功能,要恢复栽培学科队伍,培养和留住栽培高级人才,建议多立栽培管理项目,提高经费资助强度。鼓励和支持栽培专家进村入户办点、培训和服务,培育和探索代育、代栽、代管、代收模式。
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在努力提升棉花科技创新水平,注重技术发明创造,努力解决棉花生产的实际问题。针对棉花栽培用工多,管理繁琐,劳动强度大,不适合当下农村劳动力的新问题,我们团队经过10多年的持续努力,研究形成轻简化、工厂化和机械化植棉新技术,已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研制专利产品5个,另有正在审批的专利5项,其特点是技术产品化、产品系列化和商品化,先后发明了促根剂产品,该产品具有促进裸苗移栽棉花的快速生根,控制高密苗床形成“高脚苗”和培育壮苗等功能。发明了无土育苗基质产品。该产品具有供肥、保水和通透性好的特点,使育苗变得轻简容易。发明了育苗装置,制定了原创育苗技术规程,通过集成发明棉花工厂化育苗体系,使育苗由分散变成工厂化和规模化生产,解决了育苗用工多问题,攻克了裸苗移栽不易成活难点问题,成功接替营养钵,实现了“栽棉如同栽菜”,成活率达到95%。在此基础上又研发移栽机,发明了分苗装置,实现了“栽棉如插秧”,并扩展移栽红薯、辣椒、花卉和苗木等旱地植物。与营养钵传统育苗移栽相比,工厂化育苗和机械化技术具有省种、省工、省劲、省地、省时和苗床成苗率高、移栽成活率高和高产等“三高五省”的技术效果,是一项现代农业技术。
如何把公益性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自2005年以来,我们科研团队也进行了大量探索,取得能人、基地代育模式和大户自育相关经验,总结一些模式可资复制,以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进程,破解“爷爷农业”、“奶奶农业”面临的困境,力图通过科研培育,逐步实现从政府主导转向政府和市场主导并重上来。
能人代育模式。该模式能够较好地发挥能人的带动作用,也有效降低了新技术进入市场的风险。每位能人育苗规模从一季育苗10万~30万株增加到一季300万~500万株,移栽面积也从10~30亩增加到100~500亩。江苏戴士城是一位委托代育的典型,在承包农田建临时蔬菜大棚3个,农民提供种子请他育苗,育苗期5-6月,需时50天,育苗200万株,每株收费4分获毛利10万元。湖北毛明安成常年承包耕地2500亩,为自育和“代育模式。2008年连续育苗800万株,售300万株。2009-2011年连年育苗1500万~2000万株,销售棉花、辣椒、西瓜、黄金西瓜和番茄100多万株,获利50万~60万元。
基地代育模式。湖南常德科农公司自2006年开始连续6年进行工厂化轻简育苗,该公司租用现代农业基地或烟草育苗大棚。在日光温室采用烟草、蔬菜、青蒿和棉花连续育苗,最大育苗数量达到3000万株,移栽面积1.2万亩。在烟草幼苗离床之后,2011年培育早春棉和晚春棉643万株,移栽面积4200亩。
江苏射阳盐城德忠种业,从2006年开始集中育苗基地,2009年以来租大棚13个,春育棉苗500万株,秋育洋葱600万株,移栽面积6000亩次。2010年春育棉苗300万株,秋育洋葱和辣椒500万株,2011年培育棉苗1000万株。2010年发展代栽,育苗前收取定金140元/亩,移栽后成活率达到95%收取另40元/亩,比农民自育节省成本40元/亩,移栽面积也从几十亩发展到几百亩。由于成绩显著,综合种苗基地也获得国家和省的项目支持,扩大了“代栽”服务。
山东润丰种业连续多年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2011年集中育苗40亩,育棉苗670万株,移栽3500亩,分散育苗移栽3000多亩,一个公司服务面积达到8000亩,规模可观,并在积极尝试机械化移栽。2011年4月26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山东济宁召开观摩会,与代表参观了金乡县现场,认为育苗面积大,棉苗长势稳健,典型很突出,在解决蒜套棉田的移栽难点问题方面取得新突破。
大户和农场自育自用模式。山东汶上县承包大户郑洪义蒜棉两熟种植,2011年自育苗50万株,移栽200多亩,节省育苗移栽成本和用工近100元/亩,有明显节本和增收功能。湖北运粮湖农场每户植棉30多亩,以往各家各户自育自栽,在国家相关资助下建立日光温室2栋,面积1300平方米,自推广轻简育苗技术,采用农场集中育苗,春季早晚育苗两次,成苗170万株,移栽1200亩,解决承包大户不能解决的集中育苗问题,比营养钵育苗节本30.7%,显著减轻劳动强度。
开发综合种苗的主要原因:一是棉花育苗要求的技术含量高,棉花育苗能够成功,其他作物如蔬菜、烟草、花卉等苗育苗均可成功;二是棉花是大田作物,育苗成本要求更低廉,反之用低成本的育苗技术培育蔬菜幼苗其成本能大大降低;三是培育打造的综合种苗基地,显著节省土地,提高育苗设施的利用效率,也便于管理,可形成规模化和专业化经验。因此,发展综合种苗技术符合两个市场,符合公司利益,可以找到成果转化的有效载体,满足农民之需。
加强培训和服务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保证。我们团队奉行“专家多走一公里,农民少走10公里”,做到培训进村,巡回指导到田间地头,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深受农民欢迎。据统计,5年来项目组分别在湖北、湖南、江苏、河南召开观摩现场会7次,举办培训班1000多场次,听众2万多人,其中2007年3月下旬一周在湖北江汉平原4县培训10场,参加培训农民2000多人。
开展技术培训,提高科学植棉水平。自2005年来,我们团队赠送“明白纸”5万份。出版《图说棉花无土育苗和裸苗移栽关键技术》、《图说棉花基质育苗移栽》两部,赠送1多万册,出版彩色挂图《图说棉花基质育苗移栽》、《图说麦茬移栽棉双高产》和《图说基质综合种苗技术》等5万张。出版和赠送光盘《话说基质育苗移栽》、《话说麦茬移栽棉》和《棉花工厂化育苗和机械化移栽》1万多份。
召开观摩会,推广新技术,总结新经验,表彰新典型。课题组于2006年4月28日率先在湖北召开棉花规模化育苗和机械化移栽观摩会。据统计,5年来项目组分别在长江中下游主产区召开现场观摩会7次,参加观摩1200多人次,连续4年召开全国棉花工厂化育苗和机械化总结表彰大会,总结新情况,交流新经验,先后表彰先进单位和个人40多人次,颁发奖状和奖品,对公司和大户起到较好激励作用,在社会上产生良好影响。
正如中央一号文件所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只有持续地科技创新才能持续地推进农业生产的不断进步,才能持续地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完善农业科研立项机制,实行定向委托和自主选题相结合、稳定支持和适度竞争相结合”的提法,符合现实情况。我国农业学科严重失衡已有多年,重育种轻栽培现象依然存在,发挥栽培学科在农业技术集成化,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功能,要恢复栽培学科队伍,培养和留住栽培高级人才,建议多立栽培管理项目,提高经费资助强度。鼓励和支持栽培专家进村入户办点、培训和服务,培育和探索代育、代栽、代管、代收模式。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毛树春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