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
往期专题»
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
专家解读
王新超:强化茶树育种自主创新,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王新超
作者:王新超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2-02-21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位置,明确了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创新重点、创新机制和创新条件保障,为全国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带来机遇。
“科技兴农,良种先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第二部分“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中有3处明确提到了良种,如“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中的“良种良法配套”、“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中的“农业生物基因调控及分子育种”以及“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中央一号文件为育种科技人员今后的研究目标指明了方向。
我国作为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生产的发祥地,是世界第一产茶大国,茶叶生产在我国南部山区农业生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优势产业。近年来,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消费群体的不断变化,市场对茶叶产品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传统的茶叶生产已经满足不了这种需求。这就需要茶叶生产结构适应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转型,而茶叶生产结构转型的基础就是不断推出满足市场和生产需求的茶树新品种,这对茶树育种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一名从事茶树育种工作的科研人员,深感责任重大。茶树作为一种多年生作物,育种周期长、育种理论和方法滞后、育种手段匮乏,是影响茶树育种取得重大突破的限制性因素。育成一个品种动辄15—20年,再加上长期以来茶树育种方面一些客观条件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育种工作者的积极性,导致茶树新品种推出的速度较低,茶树新品种匮乏已经成为困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难题之一。目前全国茶树无性系良种率约为50%,远远低于其他作物。如何破解这个难题,促进茶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成为茶树育种工作者关心的热点问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推出,不啻于为全国的茶树育种工作者打了一剂兴奋剂,也更加坚定了我为茶树育种事业继续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我认为,今后要以中央一号文件为指引,着力从以下方面为抓手,提升育种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推进茶树育种事业进步,支撑巩固茶产业的健康发展,不断促进广大茶农增收。
1. 突出茶树育种科研重点,加强茶树育种理论创新。长期以来,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和经费短缺的影响,茶树育种基础理论的研究严重滞后于大宗农作物,控制茶树品质、抗性、物候期等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和相关基因的调控机制尚不明确。育种理论的缺失,造成茶树育种工作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靠运气的几率大,无法实现目标性状的定向育种。这既增加了育种工作的难度和工作量,不确定性很大,又无法实现品种选育的突破性进展。因此,在茶树育种领域,应突出茶树育种理论的创新重点,加大对茶树重要农艺性状遗传规律和相关功能基因的研究投入,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茶树育种理论的重大突破,摸清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和相关基因的调控机制,为实现茶树的定向品种培育和分子育种奠定理论基础。
2. 加快推进前沿育种技术研究,加强茶树育种手段创新。一直以来,茶树育种以系统选种、人工杂交育种等传统的育种手段为主,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较少。一是因为前述的育种理论基础薄弱,无法实现品种的定向培育;二是茶树育种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的比较少,一些技术瓶颈尚未攻克。在现代作物育种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远缘杂交育种、分子辅助育种、转基因育种、定向诱变育种、航天育种等新的育种手段已经在其他作物上得以成功应用。今后,茶树育种应借鉴其它作物成功的经验,加强全国茶树育种优势力量的联合技术攻关,在困扰当前茶树育种新技术的技术瓶颈,如茶树稳定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远缘杂交、转基因育种、航天育种、定向诱变育种、杂交胚早期挽救、育种早期鉴定、单倍体育种等技术上实现大的突破,做好技术储备,占领世界茶树育种技术前沿阵地,为我国茶树育种实现大的突破提供技术支持。
3. 加强茶树种苗繁育配套组装技术研究,推进茶树良种产业化制度创新。作为多年生作物,茶树的繁育系数小,从1株茶树繁育到可以大面积推广的数量,需要5年以上时间,茶树种苗繁育的速度严重制约了新品种的推广速度。因此,今后应加强茶树种苗繁育新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高其繁育系数,加快繁育速度。另外,由于茶树种苗繁育的特殊性,目前我国的大多数种苗繁育企业存在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等缺陷。因此,今后可以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导,将育种家和种苗繁育企业联合起来,搭建种苗繁育平台,进行技术攻关,壮大茶树种苗繁育企业的规模,推进茶树新品种推广进度。
“科技兴农,良种先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第二部分“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中有3处明确提到了良种,如“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中的“良种良法配套”、“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中的“农业生物基因调控及分子育种”以及“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中央一号文件为育种科技人员今后的研究目标指明了方向。
我国作为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生产的发祥地,是世界第一产茶大国,茶叶生产在我国南部山区农业生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优势产业。近年来,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消费群体的不断变化,市场对茶叶产品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传统的茶叶生产已经满足不了这种需求。这就需要茶叶生产结构适应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转型,而茶叶生产结构转型的基础就是不断推出满足市场和生产需求的茶树新品种,这对茶树育种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一名从事茶树育种工作的科研人员,深感责任重大。茶树作为一种多年生作物,育种周期长、育种理论和方法滞后、育种手段匮乏,是影响茶树育种取得重大突破的限制性因素。育成一个品种动辄15—20年,再加上长期以来茶树育种方面一些客观条件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育种工作者的积极性,导致茶树新品种推出的速度较低,茶树新品种匮乏已经成为困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难题之一。目前全国茶树无性系良种率约为50%,远远低于其他作物。如何破解这个难题,促进茶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成为茶树育种工作者关心的热点问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推出,不啻于为全国的茶树育种工作者打了一剂兴奋剂,也更加坚定了我为茶树育种事业继续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我认为,今后要以中央一号文件为指引,着力从以下方面为抓手,提升育种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推进茶树育种事业进步,支撑巩固茶产业的健康发展,不断促进广大茶农增收。
1. 突出茶树育种科研重点,加强茶树育种理论创新。长期以来,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和经费短缺的影响,茶树育种基础理论的研究严重滞后于大宗农作物,控制茶树品质、抗性、物候期等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和相关基因的调控机制尚不明确。育种理论的缺失,造成茶树育种工作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靠运气的几率大,无法实现目标性状的定向育种。这既增加了育种工作的难度和工作量,不确定性很大,又无法实现品种选育的突破性进展。因此,在茶树育种领域,应突出茶树育种理论的创新重点,加大对茶树重要农艺性状遗传规律和相关功能基因的研究投入,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茶树育种理论的重大突破,摸清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和相关基因的调控机制,为实现茶树的定向品种培育和分子育种奠定理论基础。
2. 加快推进前沿育种技术研究,加强茶树育种手段创新。一直以来,茶树育种以系统选种、人工杂交育种等传统的育种手段为主,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较少。一是因为前述的育种理论基础薄弱,无法实现品种的定向培育;二是茶树育种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的比较少,一些技术瓶颈尚未攻克。在现代作物育种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远缘杂交育种、分子辅助育种、转基因育种、定向诱变育种、航天育种等新的育种手段已经在其他作物上得以成功应用。今后,茶树育种应借鉴其它作物成功的经验,加强全国茶树育种优势力量的联合技术攻关,在困扰当前茶树育种新技术的技术瓶颈,如茶树稳定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远缘杂交、转基因育种、航天育种、定向诱变育种、杂交胚早期挽救、育种早期鉴定、单倍体育种等技术上实现大的突破,做好技术储备,占领世界茶树育种技术前沿阵地,为我国茶树育种实现大的突破提供技术支持。
3. 加强茶树种苗繁育配套组装技术研究,推进茶树良种产业化制度创新。作为多年生作物,茶树的繁育系数小,从1株茶树繁育到可以大面积推广的数量,需要5年以上时间,茶树种苗繁育的速度严重制约了新品种的推广速度。因此,今后应加强茶树种苗繁育新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高其繁育系数,加快繁育速度。另外,由于茶树种苗繁育的特殊性,目前我国的大多数种苗繁育企业存在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等缺陷。因此,今后可以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导,将育种家和种苗繁育企业联合起来,搭建种苗繁育平台,进行技术攻关,壮大茶树种苗繁育企业的规模,推进茶树新品种推广进度。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王新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