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
往期专题»
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
专家解读
粟建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走持续发展之路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作者:粟建光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2-02-21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紧紧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这个中心任务,强调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突出强调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论述,必将大大推动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历来是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基础产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特殊产业。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历史经验表明,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邓小平同志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敏锐地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之后,他又进一步指出:“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
农业科技主要就是用于农业生产方面的科学技术以及专门针对农村生活方面和一些简单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包括种植,养殖,化肥农药的用法,各种生产资料的鉴别,高效农业生产模式等几方面。邓小平同志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农业,从狩猎到养殖,从采摘野果到种植,离不开劳动人民再生产中的探索和研究,今天,我们生活在物质丰富的年代。但是,人口增长和耕地减少致使农业面临更加突出的问题,这把“锋利的大剪刀”不断地剪掉历年农产品的增产数量。因此,农业仍然需要发展,而且需要突破性增长,这需要依靠科学创新。
笔者认为农业发展需要两个必要的前期条件:一是创新,二是可持续。
一、农业突破性进展需要创新
关于创新的重要性不需要在此累述,农业创新需要从两方面着手:农业组织创新和农业技术创新。主要有:(1)产业组织一体化。集农业生产集约化、产品市场化组织为一体,有利于农业新技术渗透到生产加销售各个环节,要面向市场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支柱产业和名牌产品,形成有利于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现代经营制度;(2)分工专业化。现代化的生产要求进行专业化分工,提高生产效率;(3)服务的社会化。农业集约化要求配套的服务、完备的体系,走有偿服务和企业化、专业化经营的道路。农业技术创新应围绕四个方面的技术重点进行组织联合攻关。一是生物工程技术,二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三是物理和化学控制技术,四是设施农业技术。另外,农民要知识化。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现代化、知识化是实现现代农业的根本保证。目前农业科技队伍总体水平不高,影响了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阻碍了技术现代化。应在农业技术创新和农民知识技术的提高上,进行大力投入。
二、农业长足发展需要可持续
(一)树立科技持续发展观
科技持续发展观是从科技系统的角度思考科技将来的发展趋势及其发展持续的可能性。科技持续发展中的科技是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而发展起来的科技,是有利于保护生态和防治环境污染的科技。从科技发展战略讲,科技持续发展提示人们在发展和应用科技时,不仅要着眼于提高社会发展水平,为建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做贡献,而且要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同时也强调各门科学技术和各种科技活动都要符合生态化的分析,进而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因此,树立科技持续发展观尤为必要。
(二)建立生态文明的农业技术体系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农业现代化的总目标下,要走有中国特色的既高产优质高效又可持久发展的持续集约化农业道路。具体而言,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技术方向:第一,运用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发展节时、节地、节水、节肥、节能等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第二,积极构建农业废弃物利用犁技术,如秸秆利用技术、畜禽粪便利用技术及废旧农膜能源化技术等;第三,拓展农业产业链延伸型技术。如农产品加工相关的技术、主要农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等;第四,燃料酒精、生物柴油等生物能源技术等。
(三)加强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生态农业的实质是把生态环境效益列入目标,采用节约资源、构建循环、保护环境等措施,使农业生产步入生态文明的一种实践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构建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就是建设生态农业的文明。生态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复合模式研究得到相应的发展。
根据当前我国生态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我国的生态农业科技今后应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突破:(1)生态环境友好型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与突破。在多年的生态农业实践中,我国已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生态技术,但以病虫草害控制为主导的生态农业技术、以水肥调控为主导的生态农业技术、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以农业环境污染修复为主导的生态农业技术仍需要进一步的开拓创新。(2)生态农业模式的标准化与产业化技术的研究与突破。目前,我国大多数生态农业模式缺少量化的技术参数与操作技术规程。生态农业模式中使用的各种农业技术之间的适应性、配套性、衔接性及其相关比例的定量研究也相对缺乏,导致生态农业模式在实践上不容易推广应用,可操作性不强,生态农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容易进行标准化认证。同时,现有的生态农业模式大多集中在农户或农场尺度,往往追求“小而全”,这不适应当前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的需求。因此,今后要加强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与产业链构建以及关键接口技术的集成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将成为我国未来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突破。
今年中央1号文件再一次为解决“三农”问题而展开,把目光聚焦于农业科技创新正是根据当前国内国际所面临的重大突出问题而作出的战略部署。符合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落后、创新效果不明显的实际情况,也符合广大农民利益和农业发展规律,同时也是应对生态环境恶化的基本措施,对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广泛、深远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历来是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基础产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特殊产业。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历史经验表明,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邓小平同志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敏锐地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之后,他又进一步指出:“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
农业科技主要就是用于农业生产方面的科学技术以及专门针对农村生活方面和一些简单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包括种植,养殖,化肥农药的用法,各种生产资料的鉴别,高效农业生产模式等几方面。邓小平同志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农业,从狩猎到养殖,从采摘野果到种植,离不开劳动人民再生产中的探索和研究,今天,我们生活在物质丰富的年代。但是,人口增长和耕地减少致使农业面临更加突出的问题,这把“锋利的大剪刀”不断地剪掉历年农产品的增产数量。因此,农业仍然需要发展,而且需要突破性增长,这需要依靠科学创新。
笔者认为农业发展需要两个必要的前期条件:一是创新,二是可持续。
一、农业突破性进展需要创新
关于创新的重要性不需要在此累述,农业创新需要从两方面着手:农业组织创新和农业技术创新。主要有:(1)产业组织一体化。集农业生产集约化、产品市场化组织为一体,有利于农业新技术渗透到生产加销售各个环节,要面向市场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支柱产业和名牌产品,形成有利于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现代经营制度;(2)分工专业化。现代化的生产要求进行专业化分工,提高生产效率;(3)服务的社会化。农业集约化要求配套的服务、完备的体系,走有偿服务和企业化、专业化经营的道路。农业技术创新应围绕四个方面的技术重点进行组织联合攻关。一是生物工程技术,二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三是物理和化学控制技术,四是设施农业技术。另外,农民要知识化。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现代化、知识化是实现现代农业的根本保证。目前农业科技队伍总体水平不高,影响了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阻碍了技术现代化。应在农业技术创新和农民知识技术的提高上,进行大力投入。
二、农业长足发展需要可持续
(一)树立科技持续发展观
科技持续发展观是从科技系统的角度思考科技将来的发展趋势及其发展持续的可能性。科技持续发展中的科技是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而发展起来的科技,是有利于保护生态和防治环境污染的科技。从科技发展战略讲,科技持续发展提示人们在发展和应用科技时,不仅要着眼于提高社会发展水平,为建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做贡献,而且要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同时也强调各门科学技术和各种科技活动都要符合生态化的分析,进而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因此,树立科技持续发展观尤为必要。
(二)建立生态文明的农业技术体系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农业现代化的总目标下,要走有中国特色的既高产优质高效又可持久发展的持续集约化农业道路。具体而言,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技术方向:第一,运用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发展节时、节地、节水、节肥、节能等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第二,积极构建农业废弃物利用犁技术,如秸秆利用技术、畜禽粪便利用技术及废旧农膜能源化技术等;第三,拓展农业产业链延伸型技术。如农产品加工相关的技术、主要农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等;第四,燃料酒精、生物柴油等生物能源技术等。
(三)加强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生态农业的实质是把生态环境效益列入目标,采用节约资源、构建循环、保护环境等措施,使农业生产步入生态文明的一种实践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构建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就是建设生态农业的文明。生态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复合模式研究得到相应的发展。
根据当前我国生态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我国的生态农业科技今后应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突破:(1)生态环境友好型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与突破。在多年的生态农业实践中,我国已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生态技术,但以病虫草害控制为主导的生态农业技术、以水肥调控为主导的生态农业技术、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以农业环境污染修复为主导的生态农业技术仍需要进一步的开拓创新。(2)生态农业模式的标准化与产业化技术的研究与突破。目前,我国大多数生态农业模式缺少量化的技术参数与操作技术规程。生态农业模式中使用的各种农业技术之间的适应性、配套性、衔接性及其相关比例的定量研究也相对缺乏,导致生态农业模式在实践上不容易推广应用,可操作性不强,生态农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容易进行标准化认证。同时,现有的生态农业模式大多集中在农户或农场尺度,往往追求“小而全”,这不适应当前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的需求。因此,今后要加强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与产业链构建以及关键接口技术的集成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将成为我国未来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突破。
今年中央1号文件再一次为解决“三农”问题而展开,把目光聚焦于农业科技创新正是根据当前国内国际所面临的重大突出问题而作出的战略部署。符合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落后、创新效果不明显的实际情况,也符合广大农民利益和农业发展规律,同时也是应对生态环境恶化的基本措施,对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广泛、深远的意义。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粟建光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