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黄淮海地区持续降雨导致土壤过湿、夏玉米收获推迟,茬口衔接紧张。针对当前黄淮海地区的气象条件和生产形势,应充分利用降雨间歇,优先调度履带式收割机或加装半履带防陷装置的收割机,全力抢收玉米,因地制宜开展秸秆资源化利用。
一、坚持墒情优先,适时开展还田作业
土壤湿度适宜地块,按常规秸秆还田技术进行。对于土壤过湿地块,适当降低还田强度,可采用高留茬还田,有条件地区可将部分秸秆移出田间。对机械无法进田的积水地块,先行人工抢收,待田间条件允许后再进行秸秆粉碎还田作业,或归行处理,均匀顺铺在玉米原位种植带或下季空闲行上覆盖还田。
二、严控粉碎质量,优化还田方式
对机械可下田地块,留茬高度严格控制在10cm以下,粉碎长度不超过10cm,呈撕裂状,抛撒均匀度达80%以上。推荐采用旋耕还田方式(耕深15cm)快速处理地表秸秆,避免深翻还田对湿土层的破坏。连续旋耕2-3年地块需待墒情改善后实施25cm以上深翻。
三、强化还田配套,促进腐解保墒
粉碎抛撒后应及时翻压入土,采用旋耕压实一体机实施耕耙连续作业,确保秸秆埋覆严密。还田前应按“磷钾肥及锌肥全基施、氮肥基追比例1:1”的方案,或选用小麦缓释肥一次性施入。结合晚播“以肥补晚”策略,适当增施底肥并确保氮磷钾平衡,为晚播小麦提供充足养分。有条件地区每亩增施2-3kg秸秆腐熟剂,加速秸秆腐解。
四、坚持抢收抢离,稳定离田利用
优先在降雨间歇期抢收抢离,采用履带式打捆机作业,避免对土壤造成过度压实。对于秸秆饲料化利用,离田秸秆需尽快进行青贮打包处理,有条件的可添加乳酸菌等菌剂,抑制霉菌滋生。秸秆离田运输过程采用防雨苫布覆盖,堆放时采用通风垛结构防止内部积热。
(中国农科院玉米产业专家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