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寒露,黄淮海地区进入冬小麦集中播种期。中国农业科学院小麦产业专家团针对当前气象条件和生产形势,紧紧围绕提高播种质量,密切关注连续阴雨等不良天气对小麦主产区的影响,做好冬小麦的播量、耕地、冬管等准备工作预警,指导落实冬小麦适期晚播防旺长保越冬,全力培育冬前壮苗,坚决打好夺取全年小麦丰收第一仗。
一、秋冬种形势研判
受连阴雨影响,黄淮海夏玉米收获明显推迟,茬口衔接偏紧,局地土壤湿度饱和、机械难以下田,无法适期适墒播种,对冬小麦播种出苗带来不利影响,预计黄淮海冬小麦适宜播期可能普遍推迟7-15天。若10月中旬后仍无法有效散墒,部分地块播种可能延迟至11月初,甚至更晚,导致冬前积温不足,难以形成壮苗,需做好预案,科学应对。
二、下一步工作重点
小麦产业专家团将启动每周调度机制,面向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多措并举抓好冬小麦安全播种工作。坚持播期服从墒情、播量服从播期、进度服从质量,因地制宜落实好晚播小麦应变措施,全力培育冬前壮苗,夯实明年丰收基础。
一是精细整地,打好麦播基础。针对因连阴雨天气导致的晚播情况,整地环节更应注重抢时与提质相结合。重点推行翻、旋、耙、压一体化作业,尤其对秸秆还田地块,必须适时适墒镇压,确保耙实踏实,达到上虚下实的待播状态,为晚播小麦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二是抢时播种,晚播应变。坚持“播期服从墒情”,优先做好土壤散墒,待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达70%-80%时再抢时整地播种。黄淮海北部麦区力争在10月20日前、黄淮海南部麦区在10月30日前完成播种。大力推广精量半精量播种、宽幅播种等高质量机械化播种技术,落实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播种深度以3-5厘米为宜,提高播种均匀度和出苗质量。对确实晚播的地块,全面应用“四补一促”(以种补晚、以密补晚、以好补晚、以肥补晚、以促为主)应变技术,选用半冬性偏春性品种、以种补晚;按每迟播1天亩基本苗增加1万左右、以密补晚;提高整地和播种质量、以好补晚;科学增施底肥并确保氮磷钾平衡、以肥补晚,最大限度降低晚播影响。
三是抢抓田管,培育冬前壮苗。晚播麦田更需早管细管。立足促弱转壮,重点抓好冬前镇压,压干不压湿,沉实土壤,保墒防冻。对底肥不足、苗情偏弱田块,结合浇水或降雨及时追肥。科学施用磷肥,促进根系发育和分蘖。同时,对小麦草害,坚持春草秋治,在气温适宜时抓好化学除草;加强条锈病等病虫害监测,早防早治,为晚播小麦安全越冬打下基础。
(中国农科院小麦产业专家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