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是国家设立的中央级农业科研机构,是全国综合性农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是农业及农业科学技术战略咨询机构,是三农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担负着全国农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的任务,致力于解决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公益性、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
- 
								

鉴定转录因子OsDREB1C可协同实现水稻高产和早熟,为作物育种以及作物生产方式变革、实现作物大幅度增产以及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
阐明几丁质生物合成机制,为靶向几丁质合成酶的绿色农药开发提供了基础性、关键性信息
 - 
								

“广明2号”育成标志我国白羽肉鸡实现自主育种
揭示烟粉虱利用水平转移基因克服宿主防御,为田间精准绿色防控技术研发提供新思路
 - 
								

重大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监测与防控技术全面支撑“虫口夺粮”阻击战
非洲猪瘟研究与疫苗研发取得重大进展
 -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首次获得杂交稻克隆种子,实现杂交稻种子“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
 - 
								

番茄、白菜和甘蓝等蔬菜作物变异组学研究,为基因组学在蔬菜作物育种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 
								

双低油菜选育居世界领先水平,系列新品种占全国优质油菜播种面积的1/3以上
建立主要农作物遥感监测关键技术体系,有力支撑国家粮食生产宏观决策,创建农业旱涝灾害遥感监测技术,助力农业防灾减灾
 - 
								

旱作农业关键技术,实现粮食产量、农民收入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同步提高
 - 
								

广适高产优质大豆品种“中黄13”,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维度跨度最大、适应范围最广的大豆品种
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技术实现小麦有病无灾和病害持久控制,为世界植物气传病害防治贡献“中国方案”
 - 
								

小麦品种分子改良技术及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开启小麦分子育种新时代
 - 
								

高产、优质、多抗杂交稻系列新品种及印水型水稻不育胞质的发掘,开创杂交水稻高产新时代
“大通牦牛”新品种填补世界上牦牛没有培育品种的空白,成为我国青藏高原地区主推牦牛品种
H5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大大降低禽流感的发生、危害以及向人传播的可能性,护卫人民生命健康
 - 
								

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新材料创制与育种技术,为实现主要粮食作物供给从严重短缺、基本自给到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提供支撑
 - 
								

育成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实现转基因抗虫棉花的全面国产化,打破美棉垄断
 - 
								

《90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为我国食物结构由温饱向小康生活演变提供指导
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将治水、改土和调整农业结构相结合,为黄淮海地区粮食增产稳产作出突出贡献
 - 
								

系列高产优质棉花新品种占据我国棉花产业“半壁江山”,确保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 
								

甘蓝系列新品种累计推广1亿亩,极大提高我国蔬菜供应水平
聚乙烯地膜及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引发“白色革命”,有效解决了部分区域积温不够问题,提高了作物产量和效益
 - 
								

丰产多抗广适玉米杂交种“中单二号”,成为我国八十年代种植面积最大的玉米杂交种
 - 
								

马传染性贫血病弱毒疫苗基本消除我国马传贫,为人畜慢病毒病研究作出开拓性贡献
 - 
								

牵头组织育成和推广籼型杂交水稻,使我国的水稻育种技术跃居国际领先水平,为中国人吃饱肚子作出贡献
 - 
								

豫北地区盐渍土棉麦保苗技术,有效改良中低产田,取得重大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冬干鸭屎泥水稻“坐秋”及低产田改良,显著提高南方红壤地区水稻产量
 - 
								

创造性研究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演变、分类、分区及栽培技术,奠定稻作科学的基础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2014
 - 2013
 - 2012
 - 2008
 - 2005
 - 2003
 - 1998
 - 1993
 - 1990
 - 1985
 - 1984
 - 1983
 - 1981
 - 1964
 - 19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