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创新团队构建了根据鱼类多种行为指标的风险评估方法,可提前预判由拟柱胞藻毒素引起的鱼类生殖毒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有害材料杂志(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

近年来,伴随水体富营养化和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蓝藻水华暴发规模和持续时间呈加剧趋势,拟柱胞藻等新型入侵水华蓝藻在我国渔业水域扩张迅速,及时预测并识别拟柱胞藻毒素风险,对于保护养殖水产品、保障消费者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针对拟柱胞藻毒素这一新型风险因子,构建了根据斑马鱼胚胎自主运动、幼鱼游动和成鱼求偶等多种行为指标的风险评估方法,发现通过评估成鱼求偶行为变化,可对产卵量、受精成功率异常等传统生殖影响实现提前预判。在此基础上,科研团队进一步研发了基于斑马鱼求偶行为的污染物生殖毒性预测评估技术。以上研究为农产品中新兴风险的早期预警提供了技术思路。
该研究得到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的支持。(通讯员 刘全吉)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5.1402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