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紫光阁]志坚 步稳 行远——记十九大代表何中虎

发布时间:2017-07-31 |来源: 《紫光阁》2017年第7期|作者:吕凤茹
字体 小 中 大

  

  人物档案

  何中虎,男,汉族,中共党员,1963年生于陕西,1989年获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学位,1990-1992年在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做博士后,曾在美国坎萨斯州立大学和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做访问学者。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小麦亲本创制与新品种选育团队”首席科学家、国家小麦改良中心主任。

  紧紧围绕国家三农发展战略开展科学研究,创新发展了具有实用价值的基因标记技术和适合我国国情的小麦品质评价技术体系,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建立了兼抗条锈、叶锈和白粉病的成株抗性育种新方法,为解决品种抗性频繁丧失的难题提供了理论和应用基础;育成中麦175等优质抗病高产小麦新品种18个,累计推广面积5000多万亩,积极推动新品种推广与高产创建、定点扶贫相结合,育成的小麦新品种推广后增产约30亿斤,为提高我国小麦种业和产业竞争力作出重要贡献。以解决小麦育种重大科学问题为导向,获授权发明专利18项;以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68篇,包括《自然》等SCI期刊106篇,SCI期刊他引2347次。相关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二等奖3项(排名第一、第三、第四)和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1项(排名第二),还获美国作物学会和农学会最高荣誉奖Fellow,是享有国际声誉的科学家。荣获光华工程科技奖、中华农业英才奖、“全国农业先进个人”称号和首届创新争先奖奖章,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

  采访何中虎,参观实验室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与我此前参观过的实验室一样,有操作台、精密仪器和化学试剂,不同的是,有磨面机、轧面机,还有灶台和煮锅!

  民以食为天,食以麦为先。何中虎,学的是小麦知识,搞的是小麦研究,蹲在国内小麦产区的田间地头,一双手侍弄的是小麦,站在国际学术会议的报告席上,满口英文讲述的也是小麦。

  小麦,小麦,倾注了他多年的心血和智慧,成就了他多年的心愿和梦想。

  

  立志 求知  高远目标定向

  何中虎出生在陕西蒲城的农民家庭,当地为旱作农业,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吃不饱。一是干旱使小麦长不起来,二是偶有雨水充沛却由于麦秆高而倒伏收不上来。还有一个画面时常浮现在脑海挥之不去,就是小麦受吸浆虫的侵害,全村男女老少在地里喷洒农药防虫。小麦产量不高,家家户户上顿下顿吃的就是玉米和红薯,所以,每天能吃白面馍和面条成了他儿时的梦想。1980年考大学,学习农业成了他的选择。他被北京农业大学录取,在读研究生时,将方向锁定了小麦遗传育种,并于1989年获得博士学位。

  恢复高考的头几年,大学毕业后读硕士的很少,而何中虎却一口气读到了博士。大多数农村的孩子考学,目标就是离开农口,而成绩优异的何中虎,非常坚定地学农,并选择小麦遗传育种专业。培育优良品种,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他当初定下的目标,几十年来一直在他努力行进的前方。

  1990年他获得了到位于墨西哥的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做博士后的机会,在国际知名专家的指导下,全面掌握了田间育种技术,并认识和了解了与小麦育种密切相关的学科如谷物品质、生理与栽培、远缘杂交等,也深切体会到多学科合作以及国内和国际协作网的重要性。1992年9月,他又到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考察访问。这一切,都为他回国献身小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你们中国小麦的品质怎么样?”何中虎在国外时经常被问到的这个问题。

  我国小麦品质研究始于20世纪 80年代中期,而美国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建成较为完善的小麦品质常规评价技术体系。当时国内对中国小麦品质家底尚不清楚,更谈不上国际发言权。

  何中虎立志培育小麦的优良品种,但“优良”由哪些具体性状体现?1993年5月,他回国到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工作,首先承担的就是小麦品质研究的重任。

  

  开拓 创新  科研成果丰硕

  不同食品对品种品质要求差异很大,西方对面包和饼干进行了近百年的研究。我国的传统面食是面条和馒头,但国内外相关研究很少,何中虎首选面条进行研究。颜色、口感、味道,是小麦的什么性状决定着面条的这些品质?经过对成千上万样品的品尝、分析、对照、检验,课题组最终确定了包括蛋白质、淀粉在内的三项指标。

  搞科研必须有追求卓越的精神,要将最新的技术和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研究领域。何中虎并不满足于面条评价指标的表型分析,将新兴的分子标记技术引入,在基因层次阐释面条品质遗传机理,使品质育种有规可循。在这一过程中,何中虎和他带领的团队不断碰到难题,不断面临挑战。

  改进面筋强度和面制品颜色是我国品质育种的两大关键目标。面筋强度主要由麦谷蛋白高、低分子量亚基组成共同决定,前者鉴定技术成熟并已广泛应用,而低分子量亚基的快速准确快速鉴定近20年一直未能解决。何中虎带领大家凭借敢为人先的精神,在国际上首次明确了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与基因的对应关系,建立了准确快速的基因标记鉴定技术,提出的低分子量亚基命名30个标准品种在国际上广泛应用,解决了低分子量亚基用于育种的难题。与此同时,改进技术,使之可同时鉴定高、低分子量亚基,为育种提供了简易可信的方法。

  面条,是何中虎建立小麦评价体系的切入点,取得成果后,他不失时机地将之扩展,一鼓作气确定了馒头、饺子等主要食品的品质选择指标,建立了表型分析与基因鉴定相结合,包括磨粉品质评价、加工品质间接评价和五种主要食品实验室评价与选择指标的中国小麦品种品质评价体系,被20多家育种单位和面粉公司采用,建立的基因标记技术在美国、澳大利亚等16个国家广泛使用。

  

  引智 输智  传承发展流长

  何中虎学的是遗传育种,没有接受过谷物化学的严格训练,但搞小麦品质研究,谷物化学是前提。

  怎么办?“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依靠团队的智慧才能应对困难与挑战”。在最初团队人员力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何中虎采取了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他将国外的专家请来授课,将国内相关单位的人员请来参加培训。与此同时,他将团队的同事送出去学习,这一来一去,学科就有了互补,技术就有了交流。他向同行开放他负责的实验室,无偿接受全国各地的访问学者和培训人员来课题组进行研究和技术培训。近20年,国内已有100多人到课题组进行合作研究。他还经常为研究生和全国科技人员提供出国深造和合作研究的机会,已推荐或资助150多名小麦研究人员到墨西哥、澳大利亚和美国等进行培训、合作研究或出席国际会议。

  何中虎始终认为,自己的研究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起步的,一路下来,离不开庄生巧院士等老专家的把关指导。因此,在发展事业的同时,他非常注重培养人才,先后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80多名,将严谨求实的学风传给学生,将先进的工作模式和理念用于团队管理。他带领的团队取得了优异的科研成绩,曾获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创新团队奖,获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团队首席,排名第二)。

  承接一个个课题,完成一个个项目,何中虎不忘当年学农的初心,不偏离自己当年确定的目标。针对优质品种产量偏低的突出问题,他带领团队利用建立的品质评价体系育成18个高产优质新品种,其中的中麦175,不仅面条品质好,馒头品质也好,不仅水浇地适宜种,黄土高原的旱地也适宜种,每年都有五六百万亩的种植,已经连续十年作为国家区域试验的对照品种。

  “发表论文、获得荣誉固然高兴,但只有培育的品种种在地里,真正地为农民增产增收了,才是最高的奖励。”为此,何中虎最感兴趣的就是推广新品种。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甘肃青海……几乎有麦苗的地方就有他的足印,有麦浪的地方就有他的身影。

  实验室里,几位研究人员正对今年试验田里产出的小麦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出来,何中虎会带领他的团队向下一个科研目标迈进。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
    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
    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
    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饰调控大口黑鲈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进程
    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
    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
    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
    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
    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
    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
    2025-04-25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