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新华社]丰收之后,再话端牢“饭碗”

发布时间:2025-10-15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小 中 大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10月开始,我国大江南北几乎每天都在上演这样的收获景象。

秋粮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的3/4,要完成今年粮食产量1.4万亿斤左右的目标任务,关键看秋粮。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农情调度、各地反映和实地调查看,今年秋粮的生产基础不错。秋粮的面积基本落地,预计比上年稳中有增,特别是高产作物玉米今年增加比较多。

4992eb2f586f4f169b9a04651687288f.jpeg

2025年8月31日,在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村民利用收割机抢收水稻(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姚永亮 摄)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在我国这样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压舱石”。尽管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裕,市场平稳,但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频发的极端天气,以及资源约束趋紧等多重压力,如何持续端牢“中国饭碗”,已成为一道必须回答好的时代课题。

近日,瞭望智库就我国粮食安全现状、风险挑战及未来路径,专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粮食安全与发展政策创新团队首席专家钟钰。在钟钰看来,我国粮食安全稳中向好、挑战犹存;粮食生产正通过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迈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保障的发展阶段。

文|瞭望智库 里雨曦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ID:lwzk2013)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丰收的信心来自哪?

10月中旬,秋粮抢收进入关键期,黄淮主要产粮带遭遇持续的降雨。针对阴雨天气中,传统收割机在湿透的农田中易打滑、下陷,收割速度慢、效率低等问题,主产区各部门坚持“抢”字当头,对现有收获机械进行适应性应急改装,确保秋粮应收尽收、颗粒归仓。

708120e9d2984289aa6612a14f120bb2.jpeg

2025年9月2日,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临涧镇农民在晾晒收获的玉米(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武纪全摄)

“通过前段时间的几次调研,我感觉粮食丰收是有基础、有条件的。”钟钰说。钟钰援引农业农村部数据表示,我国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75%,比“十四五”初期的2021年提高了约3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同样提升了约2个百分点。这为粮食丰收增添了信心和筹码。

“一天以50万亩的速度在收割,500万、600万亩秋粮用了10天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钟钰分享了他前年北大荒调研时的见闻。如果没有现代化装备,依靠传统人工收割,周期可能长达半个月甚至一个月。“一个月之后可能来一场雨、雪,那会对产量造成极大损失,而且收获时间越长粮食的损耗越高,所以农业的机械化为我们稳丰产提供了保障。”

“抢夺丰收”,钟钰用这个词形象地概括了农业机械化在保障粮食颗粒归仓中的关键作用,我国粮食作物的机械化率远高于农作物平均水平,目前小麦机械化率已超过95%,玉米超过90%,较难机械化的水稻也已经实现机械化率超过85%。

然而,丰收并非高枕无忧。在他看来,当前粮食生产面临的最大风险还是来自自然的风险,气候形势的变化正使得传统的灾害防控模式面临挑战。应对这种挑战,最有效的办法是依靠科技进步。钟钰举例说,如今虫灾的预测与防治已不再仅仅依赖经验,而是通过科技手段收集虫卵、幼虫数据,能够精准判断灾害发生程度甚至爆发时间,从而实现高效灭虫,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2

为何持续强调粮食安全?

2024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会议指出,保障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要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分品种增产任务和分区域增产布局,谋划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振兴等支撑性重大工程,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1a3ba18724734fc69b06850d4361d694.jpeg

2025年5月6日,中储粮长沙直属库气膜粮仓建设施工现场。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我国粮食连年丰产,国人吃饱饭已经不是难事,为何粮食安全和粮食增产还要被不断强调?

作为一直从事粮食安全问题研究的学者,钟钰认为,从消费趋势看,我国粮食供需仍在“紧平衡”状态,抓粮食生产的劲头不能松。

钟钰解释道,粮食的范畴很大,包含了口粮、饲料粮以及工业用粮三大方面。目前口粮安全有保障,但随着人们对肉蛋奶鱼虾等畜产品、水产品消费的增加,饲料粮和工业用粮正快速增加。

在这种“紧平衡”状态下,精准调控至关重要。钟钰认为,目标并非追求所有品类100%自给,而是要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同时确保供应链安全可控。

钟钰回顾历史经验说:“如今我们能够吃得饱吃得好,那就是因为这些年来对农业生产、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全方位发力。减下来容易,恢复起来难。”他提醒道,粮食生产一旦出现滑坡,想要重新恢复增长就需要很长的时间成本和资源成本。与此同时,粮食减产不仅可能直接导致粮价上涨,引发通胀,更容易造成社会恐慌。因此,粮食安全怎么强调也不为过,这是维系社会稳定、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石。

2004年至2022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3次千亿斤产能提升。钟钰对实现新一轮的千亿斤产能提升充满信心。

“要相信科技的潜力,也要相信政策整合的力量。”钟钰说道。粮食增产是科技、装备、地利、设施,以及制度政策等多因素集成的结果,需要全面发力。

一是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小农户提供技服结合、技物结合的全过程保姆式社会化服务,实现生产环节规模化和集约化,最大限度提高机械设备、技术、组织等要素配置的效率。这是生产层面的基础性突破。

二是以种业攻关、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壤改良为核心的科技支撑粮食增产体系已经形成,相应的科研平台和协同开发机制稳步推进,将保障粮食科技水平持续进步,为产能增长全局性突破创造条件。

三是推进粮食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鼓励发展粮食订单生产,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粮食产品的规范化生产,保障粮食产品优质优价,保障粮农生产的积极性。

“例如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科技力量协同攻关、粮食种植贷款贴息试点,以及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级横向利益补偿机制等,都是调动种粮积极性的关键举措。”钟钰说。未来,科技、机制和模式的作用将愈加凸显。

3

如何用好国际市场?

近年来,国际粮价波动频繁,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了全球粮食贸易的不确定性。钟钰表示,目前我国口粮实现绝对安全,饲料粮可以实现基本的自给自足,少量进口以调配和特殊用途为主。

具体来看,水稻国内产量超过2亿吨,年进口量大多是200万—300万吨,占比约1%;小麦年进口量近几年在千万吨左右,主要用于调剂品种余缺,满足对高筋强筋小麦(主要用于面包加工)的需求。

a2452998d96740b38eebc23a3466dc0e.jpeg

黑龙江绥化市一家粮食购销公司检验员对大豆进行随机抽样检测。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影响最大的是大豆,国内年产量2000多万吨,但年进口大豆1亿吨上下,对外依存度较高。”钟钰说道。大豆单产低,在我国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实现大豆自给自足是不现实的。

对此,钟钰提出了“适度进口、国内补充、消费减量”的综合策略。他解释说:我国每年食用植物油消费量约4000万吨。从健康角度来说,在消费端提倡减少食用植物油的摄入;同时,通过改善饲料配方,开发利用工业废气提炼饲料蛋白等新型资源,以及挖掘传统废弃物中的蛋白潜力,可以多路径减少对豆粕的依赖。

目前我国大豆的国际供应链安全、可靠,可以保证稳定供给,钟钰表示。

为了平衡风险、稳定供给,中国正积极推动粮食进口来源多元化。

4

做强农产品加工环节

我国农业近些年的发展,在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国际粮食贸易等多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正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不断迈进。

当被问及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时,钟钰直言:“我觉得最需要加强的环节可能在农产品加工。”

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2023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59:1,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3%。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明确指出,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达到32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8:1,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

“目前,粮食的加工产值与粮食总产值之比是2:1左右,低于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这意味着增值空间还有待提升,得把蛋糕做大,农民才能够受益。”钟钰说道。

他认为,加工环节发展相对滞后,一方面,与研发水平密切相关,科技深度决定了资源利用效率和增值空间;另一方面,受消费者观念的影响,加工环节更多注重农产品加工的外观。但农产品的深加工可根据农产品的特性,将其“吃干榨净”,做更多形式的加工。

钟钰强调,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需要食品研发科技的强力赋能,推动农产品从原始形态向更方便、更健康、更高附加值的产品转变,将传统思维下的“废弃物”变废为宝。

如何让农产品加工真正惠及广大农民?钟钰提出了一个关键路径——在产地做加工。这样可以使加工带来的收益增值留在产地,同时还能促进农民就近就业。他同时提醒,产地加工也需要合理规划,避免“每个村都冒烟”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从田间地头到国家粮仓,从传统农耕到智慧农业,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健康”,中国的粮食安全之路,是一条在压力中前行、在创新中突破的征程。

正如钟钰所言,保障粮食安全,需要“向耕地和单产要粮食”,也要“向加工要粮食”,更要向科技、向制度、向全产业链的韧性要粮食。我国正以更开阔的视野、更扎实的步伐,书写着端牢“中国饭碗”的新时代答卷。

(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中国与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高层对话会在京召开
    2025-10-15
  • 中国农业科学院与盖茨基金会共商农业科技创新合作新机制
    2025-10-15
  • 以行践诺 确保每一位妇女都不掉队 ——习近平主席在全球妇女峰会开幕式的主旨讲话在各地引发热烈反响
    2025-10-15
  • [CCTV-2]《第一时间》山东德州:9月份鸡蛋价格走高 养殖户处于盈亏平衡点
    2025-10-15
  • 杨振海为博士新生讲授思政课
    2025-10-15
  • 全国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学习调研 王沪宁出席
    2025-10-15
  • [新华社]新技术应用土壤改良 助力水稻丰产
    2025-10-15
  • 从来源与结构解密抗菌肽功能
    2025-10-14
  • 推动全球妇女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习近平主席主旨讲话为国际社会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开辟广阔道路
    2025-10-14
  • 以百花之绽放 绘世界之美好——习近平主席出席全球妇女峰会侧记
    2025-10-14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