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中国青年报]张春晖:让中国火腿走向世界

发布时间:2014-09-17 |来源: 《中国青年报》(2014年09月12日)|作者:张渺
字体 小 中 大

    张春晖办公桌对面,放着一个两米多高、三开门的大冰箱,上中下3层,堆满了干肉、干海参之类的肉食品,甚至,他桌上还放着一大瓶肉酱。
    这些不是他的“存粮”,而是他的研究样品。
    “马可•波罗把我国的火腿制作方法传到欧洲,成了欧洲火腿业的起源,现在全球市场认的是意大利火腿,我国的传统火腿腌制技术、卫生安全和质量都落后于人家,这是我们的悲哀。”这位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学博士,一心想要让中国火腿走向世界。
    为此,他已经奋斗了20多年,把自己的青春扔进了这个行业,获得授权专利39项、软件著作权7项,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4部。
    张春晖刚接触这个行业的时候,我国肉制品加工的现代化、工业化生产才刚起步。
    那是在2001年,许多地方的传统火腿腌制、干燥等生产工序,大都还“靠天生产”,无法规模化、量产化。大大小小的肉类加工企业,产品的安全性与质量都不稳定,不仅生产周期长,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技术难题。
    “我们从国外引进了优良的品种,却做不出优良产品,每年损失几千万元。一样的生猪,在欧洲肉质都没问题,引进到国内,屠宰后肉都是灰色的,一按一个洞,撕着像烂套子,拎起来就滴水,那时候谁都弄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怎么解决。”张春晖说。
    冷鲜肉的质量问题,是当时困扰国内许多肉制品加工企业的“硬骨头”。为了弄清楚这件事,张春晖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技术文献,夏天屠宰前后,别人穿着短袖,他则穿着大棉袄蹲在冷库里。甚至,他在猪圈一住就是几天,“跟猪打交道”,甭管春夏秋冬,脚上都套着雨靴,穿得像个乞丐,每个毛孔都“臭烘烘”的,“别说六神,啥神的沐浴露都不好使”。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3年,“硬骨头”终于被张春晖啃了下来。
    “我们终于知道了为什么,也找到了解决的方法。”这位科研人员用了一个童话里的人物做例子,“就像豌豆公主,隔着16层被子都能觉得一粒豌豆硌得慌,这些进口猪都‘矫情’,越好的品种,应激反应越激烈。”
    他凭着自己蹲猪圈得来的一手生产数据,制定了生猪宰前应激反应消除规范,还设计开发出了生猪静养“营养液”,优化了屠宰工艺。
    “如果猪不高兴,你就吃不到好吃的肉,要给它洗澡、顺毛、放音乐,伺候好它,还不能给它吃固体食物,否则肠道内的堆积物可能会发生化学反应。”张春晖说出了一个“科学术语”——三星级猪舍。
    冷鲜肉的质量问题解决了,传统发酵干腌肉制品的问题,成了张春晖另一个目标。
   所有肉质加工食品都会携带细菌,如果不冷冻,腐化细菌会逐渐繁殖。用张春晖的话说,规矩的做法应该是“优化肉品防腐保鲜抗氧化的技术与工程手段”,而不是“大量使用添加剂”。
    “我们的工作,也是要让整个行业规范起来。”张春晖说。
    他开始主持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获得河南省、教育部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6项。2005年,年仅35岁的张春晖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7年,他被破格评聘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如今已是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的张春晖,不无骄傲地告诉记者,他是老家村子里的第一个本科生、第一个硕士、第一个博士、第一个教授。
    回想起在企业工作的9年,张春晖觉得,那些实践经验让他更加明白企业需要什么,也让他的研究成果“在产业转化方面做得比较好”。
    “白象方便面、蒙都风干肉、首农集团、海南罗牛山……这些企业都在跟我们合作。”张春晖提起他现在正突破的课题“骨素提取”,他用“吃肉不吐骨头”来形容这项研究。
    据张春晖介绍,可食性动物骨中,含有11%~16%的优质蛋白,约为牛奶中蛋白含量的3~5倍,我国每年产生1000多万吨的畜禽屠宰骨副产物,含有约200万吨的动物蛋白,但这1000多万吨可食性畜禽骨,只有很少一部分被老百姓以“炖骨头汤”的方式利用起来了,剩下的绝大多数都遭到直接遗弃,“非常浪费”。
    “骨提取物的应用非常广,餐饮业、方便食品、家庭厨房,都能用得上。”张春晖描述着他的研究方向——“营养、美味、自然、健康、安全。”
    除了长跑,他几乎没有其他爱好,在北京住了7年,他连家门口有没有电影院都不知道,连故宫都没有领着女儿去过一次。
    实验室做好两种不同口味的牛肉干样品,一个研究生端来给他,张春晖各尝了一口,指着右边咖喱味的说:“这个更好。”他能够准确尝出肉制品用了什么调料以及烹饪的火候。
    事实上,为了在实验中试吃各种肉制品,他甚至连自己的口味都“磨没了”。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
    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
    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
    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饰调控大口黑鲈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进程
    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
    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
    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
    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
    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
    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
    2025-04-25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