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新京报]照顾好1.1亿亩晚播苗 一次艰难的夏粮保卫战

发布时间:2022-03-15 |来源: 新京报 2022年3月15日|作者:周怀宗 王颖
字体 小 中 大

  从2月底开始的田间指导和调研,是夺夏粮丰收的第一步。今年的夺夏粮丰收行动,将会一直持续,在冬小麦生长的每一个阶段,农科院的专家们都会进行实地的调研和指导,一直到夏粮收获完毕,“夏粮不丰收,队伍不收兵。”

  “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这是2022年3月5日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22年粮食生产目标。

  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续7年产量在1.3万亿斤以上,但保持这一目标并不容易。尤其是关键的夏粮,在经历了去年夏天的暴雨洪涝灾害、秋天的长时间阴雨之后,河南、河北、山东等主产区,出现冬小麦晚播导致的大面积弱苗情况。

  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消息显示,去年5省共约1.1亿亩小麦晚播,目前苗情长势复杂,夺取夏粮丰收面临“空前的挑战和困难”。这种对困难的表述,过去多年都很罕见。

  随着各地冬小麦的返青,“弱苗促壮”迫在眉睫,一场格外艰难的春耕启动了,从基层的种植户,到各级农业部门、科研教学单位,所有的力量都被调动起来,他们正为几个月后的夏粮丰收付出汗水和智慧。

  “输在起跑线上”的晚播苗

  2022年3月3日,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张书安村,平坦的田地上,春水静流,大河苍茫。天气不算好,但气温不低,人们的衣服,明显单薄了许多。

  从高处望去,麦田被田埂和水渠一块块分割得整整齐齐,这是机械化耕作留下的痕迹,笔直的田间路、笔直的灌水渠,笔直的农田边界,更适合农机作业。

  

  3月3日,河南省台前县,土地上多是晚播的冬小麦,刚刚露出一点儿绿色。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这里种植的大部分都是冬小麦,按照常规,正是返青起身后的分蘖期。分蘖是小麦生长中的关键阶段,也是影响最终产量的重要时期。在正常的情况下,一颗种子长出一棵苗,形成一个主茎穗,同时在生长中还会分蘖出数个分蘖穗。

  分蘖数的多少,是衡量小麦壮、弱、旺的重要指标之一,冬小麦的分蘖有两次,一次是冬季分蘖,正常情况下,大约在播种后的10到15天,一次是春季分蘖,主要在小麦“返青起身”的阶段。

  按照往年经验,此时的台前县农田中,一丛丛茁壮的小麦,正好会把大地染成一片青绿。这些分蘖茎,最终会在自然的竞争和选择中,留下3个左右的分蘖穗,然后开花结实,为人类贡献宝贵的粮食。

  

  3月3日,来自中国农科院的专家们,正在河南省台前县的麦田里指导农户弱苗促壮。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然而,在张书安村附近的这片麦田中,许多田块中,黄色的土壤仍裸露在外,间或才有绿色覆盖的部分,让整片农田显得格外斑驳与刺眼。单薄的麦苗,许多刚刚开始分蘖,在根部露出更加单薄的芽尖。

  下午3点多,张道明再一次来到地里,他是张书安村人,种了500多亩冬小麦,除了极个别的地块,绝大部分地里,都还是黄色的。

  “去年秋天,阴雨时间太长,地里太湿,没法播种,耽搁了农时。”张道明告诉记者,他的500多亩地,普遍晚播了10天左右。这些“输在起跑线上”的晚播苗,没来得及赶上冬季分蘖,仓促地进入越冬期,直到春天到来感受到气温回暖,才又匆匆开始分蘖,但明显弱了很多。

  “土里捂”和“一根针”

  张书安村的麦田不是个案,去年夏秋,北方多地遭遇极端天气造成的农业灾害,致使冬小麦出现大面积晚播现象。今年2月18日,农业农村部启动“下沉一线包省包片夺夏粮丰收行动”,聚集了整个农业系统的专家,进入田间地头,实地指导春耕工作,夺取夏粮丰收。     

  仅中国农业科学院,就派出了200多位农科专家。来自中国农科院灌溉研究所的王晓森,是濮阳分队的领队。

  3月3日下午,王晓森和他的同事们,与濮阳市、台前县农业部门的负责人,一起到张书安村,在张道明的麦田里进行实地指导。

  这已经是王晓森他们进入田间指导的第7天,7天中,他们调查了濮阳多个县区的麦田,大部分情况,和这里相似。

  濮阳是农业大市,濮阳市农业农村局粮经科科长周冰告诉记者,2021年,濮阳市全力抗灾救灾,抢排抢种,保障粮食种植面积,共播种冬小麦355.25万亩。但受到阴雨影响,超过一半的面积出现了晚播情况。

  “晚播并不只是生产期延后,事实上,因为涉及越冬,在气温太低的情况下播种,非常容易出现弱苗现象,最严重的有可能不发芽。”王晓森告诉记者。

  在王晓森的手上,时刻拿着一张“濮阳市春季麦田管理技术挂图”,是根据当地今年冬小麦的苗情制定的田间技术指导图,标注了小麦返青至收获前所有阶段的管理要点。在第一阶段,返青起身期,有两个明显的技术管理要点,一个是针对“土里捂”麦苗的,一个是针对“一根针”麦苗的。

  “这两种都是晚播苗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土里捂’是苗在土里没有发出地面,‘一根针’是发出地面但只有一个细弱的独秆,都是需要特别注意,要在第一时间采取促壮措施的。”王晓森解释。

  在苗情分类中,不管是“土里捂”,还是“一根针”,都算是三类苗。“麦苗的长势,一般分为三类,一类是壮苗,不需要促壮,是最好的苗;二类是一般苗,通过正常的田间管理可以促壮;三类是弱苗,需要采取特别的促壮措施。”

  事实上,在三类苗之外,还有一种非正常的苗,叫作旺苗,即生长过旺过疯的苗,这就需要控旺,抑制麦苗过快生长,让麦苗积累能量,长得更壮实。

  王晓森告诉记者,在濮阳的调查中发现,今年的三类苗接近六成,而正常年份,这个数字不到二成,八成以上都是一二类苗。

  促壮三招 浇水施肥保墒

  即便是去年雨涝灾害较轻的江苏,三类苗的比例竟然也比往年高。在江苏兴化,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的专家肖永贵告诉新京报记者,他们在10天中走访了江苏多个市县,发现苗情存在不平衡的现象,有旺苗也有弱苗,这都是不利于夏粮丰收的因素。

  江苏的春天,比河南早一些,河南还少新绿的时候,农田里的麦苗早已没过脚踝,路边的油菜花,也开出了明艳的黄花。水边的嫩柳、路边的绿树,都在向人们展示着春天的魅力。

  不过,种植户陈胜对这个春天没有那么乐观,他的300亩冬小麦,颜色有点儿发黄。在兴化市周庄镇江孙庄村的一处农田,陈胜找到了正在田间调研的肖永贵他们,咨询自家小麦的问题。

  “这个苗有点儿弱,好在不算严重,”肖永贵最后告诉他,“趁着阴雨天,施一次复合肥,很快就能养成壮苗。”

  

  3月1日,江苏省兴化市郊的农田里,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肖永贵在查看小麦分蘖情况。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相对于陈胜,河南台前县的张道明,弱苗的问题更严重一点儿,但好在当地冬天的气温较高,进入3月后,温度上升的速度也快,眼前需要做的事情,更多是浇水促壮。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所的专家蔡忠民蹲在地里,抓起一把土,慢慢地捻了捻,地表的土壤已经干透,在蔡忠民的指尖,化作细粉,“赶紧浇一次水吧,地里的底肥还在,暂时不需要施肥,主要是浇水,而且这个墒情,也需要浇一次水了。”

  张道明的地边上,有一条长长的水泥水渠,几个村民正在清理水渠中的杂物,为春天的第一次浇水做准备。这条水渠,是政府前几年刚建的水利工程的一部分,水渠四通八达,贯通黄河岸边的大片农田,春季的黄河水,可以直接引入农田,灌溉这片去年经历了灾害的土地。

  “去年地里水多,导致晚播苗弱,现在却又需要浇水促壮,农作物生长就是这么奇妙。”王晓森说。

  不容易的黄淮海,艰难的冬小麦

  秦岭以北,长城以南,黄河、海河、淮河流经的地方,千万年的冲积,形成了一片适宜耕作的沃土,这里千百年来一直都是中国农业文明的中心之一。

  如今的黄淮海,仍是我国最主要的麦区,地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江苏、安徽等多地,数十个地市,数百个县区。恰恰也是这里,去年夏秋之际,经受了数次洪涝灾害。

  更多的数据不断汇聚。在山东菏泽曹县普连集镇和庄寨镇,这里是去年秋涝影响较重的地方,冬小麦播种大约在11月底完成,相对于曹县其他地方,晚了近1个月,来自中国农科院专家组的调研显示,因播种时土壤含水量较高,麦田坷垃较多,麦苗长势均较差,存在大量“一根针”现象,多数为三类苗。

  在河南焦作武陟县、博爱县,秋汛导致冬小麦晚播20至40天,尽管增加了25%-70%的播种量,但三类苗比例仍旧过高。在博爱县,三类苗占40%,在武陟县,返青后的好天气,使得多数三类苗转壮,即便如此,三类苗仍占15%左右。

  在以百万亩为单位的地市或县区,三类苗每多1%,就意味着万亩以上的冬小麦,处在危险的减产边缘,需要第一时间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促壮。

  如河南濮阳市,去年播种冬小麦350多万亩,三类苗的比例一度达到6成以上,进入3月后,尽管采取了很多措施,降低了三类苗的比例,但仍在4成左右,仍需要进一步促壮。

  如安徽濉溪县,去年冬小麦播种205万亩,三类苗占17%,也就是30多万亩的冬小麦等待着农人们的格外呵护和帮助。

  来自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2021年冬小麦播种面积和上一年持平,这意味着,全国冬小麦播种面积在3.35亿亩左右,而其中,有1.1亿亩晚播,接近三分之一。这也正是农业农村部指出今年的夏粮“面临空前挑战和困难”的原因。

  不只是弱苗,还有病虫害

  冬小麦面临的,不只是弱苗问题,还有病虫害高发的风险。

  2月24日,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印发2022年的《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其中,小麦条锈病、小麦赤霉病、小麦纹枯病、蚜虫等可能对夏粮造成威胁的,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风险,如赤霉病,在湖北、安徽、江苏、河南、山东等地,预计发生程度为偏重至大流行。如蚜虫,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等地,预计偏重至大发生。

  在江苏兴化,一位正在进行病虫害预防的农户,和来自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的研究员闫晓静讨论了很久。农户告诉闫晓静,用无人机打药时,总感觉效果不好,闫晓静告诉他,这和无人机的高度或者速度有关,飞得过高,或者速度过快,效果会断崖式下降,所以一定要按照技术标准作业。

  

  3月1日,江苏省兴化市江孙庄村,农机正在为冬小麦打药。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植保无人机的普及,使得病虫害防治的效果大为提升,在安徽,种植户吴瑞瑞今年新买了一台植保无人机,为自家200多亩小麦打药,此前,他一直开拖拉机,从春种到秋收,在全国各地为农民提供服务,买了植保无人机后,补上了服务的最后一个短板,可以在粮食种植中提供全程服务。

  在江苏,植保无人机的保有量更高,飞防已成为普遍性的病虫害防治方式,但对农户来说,快速迭代的植保无人机,也会带来技术压力。闫晓静告诉记者,每一代新品种的推出,性能都是碾压旧产品的,作业效率、精度、可靠性等,可能都会有全新的高度。然而,技术的快速发展,设备的快速更新,对农户来说也存在前所未有的压力,设备性能的提升,需要重新学习,每一代的操作可能都不一样。对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农户来说,还会导致行业成本重构,不买新设备就会被淘汰,这样循环下,行业总是新人换旧人,难以良性发展。因此,在政策补贴方面,需要更完善的顶层设计。

  “夏粮不丰收,队伍不收兵”

  一场艰难的春耕,一次挑战重重的夏粮丰收保卫战,背后是一整套国家级的农业服务体系,以及日渐成熟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在河南台前县,一位当地农业部门的技术人员感叹,遇到这样的困难时刻,尤其能感受到科技的力量。

  这些科技力量,来自从上而下的一套完善的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从国家级的科研单位、农业院校,到省级的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院校,承担着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人才培养的任务。与此同时,还有从国家到县一级的农业部门、农技推广部门、植保部门等。

  同时,来自社会的农业服务力量在不断增长,像吴瑞瑞这样的新时代“麦客”,他们带着各种各样的农业机械,每一年,每一个季节走南闯北,为各个地方的种植户们,提供远比人力更高效的机械化服务。

  体系,是在空前的困境中,对抗风险、保证粮食丰收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不管是哪一套体系,不管是国家科研单位的研究者,还是基层的服务者,和农田、和农户之间,是没有距离的。

  

  3月1日,江苏省兴化市江孙庄村,农人们在麦田里忙碌。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这一套周密的农业服务体系,正在发挥着作用,来自专家组的数据显示,在安徽凤台,经过一系列技术措施的精准落地,一二类苗的占比已经达到82%以上。在河南台前县,0.6万亩“土里捂”已经全部出苗。在山东阳谷县,晚播的小麦覆膜后,长势好于同期播种未覆膜的小麦……

  “从2月底开始的田间指导和调研,是夺夏粮丰收的第一步。”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肖永贵告诉记者,今年的夺夏粮丰收行动,将会一直持续,在冬小麦生长的每一个阶段,都会进行实地的调研和指导,一直到夏粮收获完毕,“夏粮不丰收,队伍不收兵。”他说。

(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
    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
    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
    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饰调控大口黑鲈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进程
    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
    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
    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
    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
    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
    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
    2025-04-25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