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科技日报]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创“伙伴行动” 让实验室成果快速转化落地

发布时间:2022-01-05 |来源: 科技日报 2021年1月4日|作者:李丽云
字体 小 中 大

  2021年12月27-29日,“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2021年度工作会议”通过视频会议形式召开。“2021年,黑河市7个‘伙伴行动’千亩方示范田,平均亩产250.17公斤,在疫情不断、降雨偏多、光照偏弱的东北北部大豆主产区,实现了大面积高产的预期目标。”会上,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韩天富,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创的科技成果转化“伙伴行动”的实施成效。

  

  “更重要的是,在这一年的实践中,‘伙伴行动’延伸了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站对接’‘站县对接’‘典型带动’等卓有成效的成果推广方法,初步形成了产前、产中、产后贯通的全产业链技术服务模式。通过‘国家队’与‘地方队’紧密合作,弥补了大豆岗站专家科技成果转化难、地方自主研发能力弱的双短板;专家团队与新型经营主体结成长期‘伙伴关系’,迈过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最后一道坎’;通过典型带动,提高了黑河大豆产业整体科技水平,形成一整套适合黑河及东北北部地区的大豆节本增效、提质增产的栽培技术模式,真正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实现了增产、提质、增效目标。”

  

  韩天富说:“当前,随着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农业生产主体正发生重大变化,高素质农民不断涌现,他们善于接受新事物。我们打造的这个‘伙伴行动’就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方式的升级版,向‘新农人’提供综合技术解决方案。具体做法是,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依托,以体系专家团队为科技支撑,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示范应用,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高产高效现代农业样板,为全国大豆产业发展蹚出新路。”

  集结黑河:全国大豆专家“天团”N次北上

  韩天富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作为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地级市,黑河市常年大豆种植面积约占全国总量的六分之一,在我国大豆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提升黑河及东北大豆生产能力,对于稳定全国大豆生产,保证食用大豆自给自足十分重要。黑河拥有大豆科技成果落地生根的最大舞台和最佳土壤。自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于2007年启动成立以来,一直把黑河作为体系深耕细作的主阵地。”

  早在2017年3月,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在黑河市建立了全国最北的院士工作站,也是地处边境、离国门最近的工作站。2018年4月,中国工程院盖钧镒院士和韩天富一起,带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豆体系专家团队第N次北上黑河,为黑河大豆产业把脉支招。被当地人称赞说:“中国大豆领域‘火箭部队’开到了大豆种植最前线。”

  2021年4月,韩天富又一次组织全国大豆领域知名专家北上集结黑河。4月7日,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科技成果转化“伙伴行动”正式在黑河启动。该行动旨在通过专家联手农户建立亲密伙伴关系,在互融互通中破解大豆领域技术转化关键难题,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通道,提升国产大豆核心竞争力,构建黑河大豆产业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助推我国大豆产业振兴发展。

  

  此次启动的“伙伴行动”,将大豆领域专家力量进行了升级版整合:项目领导小组组长为黑河市副市长张建国和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录祥,成员为县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总体专家指导组以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为顾问、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韩天富为组长、执行专家组成员和各区县专家服务队队长为成员,进行统一管理和技术支持;经过自由组合,组建了面向黑河6个县(市、区)和农垦系统的7个技术服务队,每个服务队由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的知名专家担任队长,县(市、区)农技推广中心领导担任副队长,不同学科的体系岗站专家和县市农技推广专家为成员,专业覆盖育种、栽培、土肥、植保、农机、加工和产业经济等领域。

  

  “伙伴行动”:由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互动,实现无缝对接

  当天启动会后,7支技术服务队迅速下沉到黑河市6个县(市、区)和农垦系统,与对接的伙伴们开展技术交流并给予综合技术服务。

  专家们来到伙伴驻地,不是走进办公室,而是直奔田间地头。一下车,就蹲到地里捏“土坷垃”。

  

  “伙伴行动”北安队队长、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邹文秀来到北安市伙伴示范户王福贵合作社,“此次我们来北安看看地块,咱们一起商定综合种植方案。”

  作为最终技术用户,王福贵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比较快。专家服务队的到来,让他觉得吃上了“小灶”,接二连三抛出自己的种地困惑。与邹文秀一起来的专家组成员一一为他做了详尽解答。

  “以后我们就是亲密的伙伴了,我们会经常来的。”邹文秀热情地说。

  在大豆播种前期,邹文秀带领团队经过充分研讨,为王福贵制定了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综合系统集成方案,内容涵盖选什么样的地、选什么样的品种、什么时间播种、用什么方式种植、施什么样的肥等等,还带来了体系植保专家新研发的种子包衣剂。

  邹文秀说:“‘伙伴行动’的优点在于把来自全国不同地方涉及大豆生产每一个环节的大豆专家集结到一个地方,更重要的是这个技术服务队里加入了熟悉当地情况的地方农技推广人员,外来专家可以从专业角度提出一些建议,而本地专家可以提出因地制宜的办法,大家和示范户坐在一起探讨,最终合力推出一个从种植到加工的全产业链综合系统解决方案。”

  之后,整个种植季,团队专家成为王福贵合作社的常客。因为疫情不能来的日子,也经常微信或电话指导。“每到一个农时,还没等我汇报,专家们就及时来电话,要我传照片看地里的情况。专家们还给我邮寄专门为地块配比的叶面肥,根据作物生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随时调整系统方案。为我提供了‘保姆式’的贴心技术服务,叫我十分感动。”

  “启动这个活动的核心是通过伙伴关系,实现技术研发者与技术使用者的无缝对接,利于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直通车。这种新型伙伴关系不同于以往的单向关系,不再是专家对农民的单向灌输,而是互帮互学,共同进步。专家通过与农民交流,了解真正的技术需求,汲取群众智慧,随时根据需求调整科研方向,让大豆科研更加接地气,更加利于产业发展。”韩天富说。

  邹文秀认为,大豆体系“伙伴行动”的优势在于实现了从单一技术到集成技术的快速转化过程,技术落地转化特别快,所有的新技术在同一块地实施,技术叠加,增产效果明显。

  邹文秀建议,大豆“伙伴行动”不应仅限于黑河市,应该拓展到黑龙江省以及东三省,“伙伴行动”总结出的经验技术以及模式对整个东三省都有借鉴意义。也可以尝试在全国不同区域进一步开展这种“伙伴”式的技术服务和指导工作。

  体系支撑:“豆坚强”虽遇冰雹袭击但产量未减

  7月,大豆扬花,近20位大豆专家再次从全国各地集结黑河,爱辉区、嫩江县、逊克县、孙吴县、五大连池市、北安市以及九三管局,专家们走入田间地头,一路走,一路看,一路现场“会诊”:这里要及时排水防涝,这里要注意防虫防病,这里要及时补肥,有点营养不良……

  韩天富说:“7月是大豆生长的关键期,中后期管理跟上去了,才能保证大豆稳产高产。”

  除了现场“查苗问诊”,专家们网上指导从没间断。做到了线上线下,随时随地指导。

  

  6月下旬,爱辉区大豆千亩示范田受冰雹袭击,植株上部、分枝、叶片全部被打掉,田间一片狼藉。爱辉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站站长张凤琴赶紧拍照片发给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专家、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张玉先教授。同时,该技术服务队成员、黑龙江省农科院黑河分院副院长鹿文成立即带队赶到田间开展现场会诊,提出修复方案:因为冰雹、降水,田间积水且温度低,指导农户马上进行排水;待田间可以作业时,进行深松耥地放寒增温,促进根系生长;同时及时喷施叶面肥和生长调节剂,促进植株生长。一周后,奇迹出现,很多大豆植株在被打折的主茎旁边又发出了新枝。

  “原本他们要把遭受冰雹的大豆毁掉,经过我们服务队专家会诊,受灾大豆植株逐渐缓和恢复,长出新枝。到年底测产,爱辉区千亩示范田,虽遭遇雹灾,平均亩产依然达到232.28公斤。我们把这块地的大豆戏称‘豆坚强’。”12月26日,爱辉区技术服务队队长、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吴存祥向记者讲述了“豆坚强”背后的故事。

  在大豆封闭除草期,北安的王福贵没有及时请教专家,而是按照经验进行了除草剂喷洒,当时春季北安雨水较多,土壤湿度大,喷药第二天,王福贵就发现大豆受到药害影响,叶片萎蔫。队长邹文秀得知此事后,告诉他,赶紧对土壤进行深松放寒,让土壤增温变暖,利于大豆根系生长,同时尽快配套喷施叶面肥。一系列组合拳措施后,大豆逐渐缓了过来,没有耽误后续的成熟期。秋收测产,北安市千亩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243.34公斤。体系专家组的及时“诊断开方”将春季药害影响降到最低。

  

  嫩江市技术服务队在队长张玉先教授带领下,在春播、夏管、秋收等关键节点8次深入田间指导示范户,确保技术落地见效。他们多次与周边种植户开展线上线下技术交流,协调体系相关专家低价提供优质高产品种黑河43、免费发放南京农业大学体系植保专家研制的大豆种衣剂,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问题,示范效果显著,为提升嫩江大豆的生产水平,增强嫩江大豆市场竞争力发挥了引领作用。秋收测产,嫩江市千亩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254.64公斤。

  

  以前大豆种植户为了节约成本,都选择自留种,导致种子质量难以保证。五大连池技术服务队队长、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副院长、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东北特早熟大豆育种岗位科学家鹿文成,帮助伙伴示范户景志军选择了具有高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强、耐密植、适合于机械化栽培的大豆新品种和黑河43和东庆20。同时在重茬三年情况下,通过采取种子包衣、深松整地、110厘米垄上三行精量点播、叶面喷施微肥等技术措施,使得示范田大豆长势明显优于普通生产田。五大连池市千亩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253.62公斤。从中,农民切实感受到使用高质量种子带来的效益,引导农民在以后生产中注意科学选种、用种。

  

  “4月下旬,我们将体系岗站专家研发的种衣剂、品种送到合作社,春季黑河岗位专家按照成本价格提供示范用种;播种期技术服务队专家深入合作社,与合作社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在田间共同探讨高产方案。大豆生长期间多次电话、微信交流。提供气象风险信息、对生育时期的管理提出意见建议。”孙吴县技术服务队队长景玉良介绍。秋收测产,孙吴县千亩示范田,平均亩产达252.58公斤。

  

  黑龙江省农科院研究员孙磊是“伙伴行动”逊克县服务队的队长,他介绍说,逊克县在“玉—豆”轮作中,农民一直找不到秸秆还田的破解之法。服务队里的土壤专家根据耕地情况,建议农民采取秸秆全量深翻还田的方式,为农户提供田间操作步骤和技术要求指导,保证了秸秆还田作业质量,构建了适宜大豆生长的耕层,提高了耕地保水保肥能力,为高产奠定基础。逊克县千亩示范田,全部实打实收,平均亩产达242.50公斤。

  

  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尖山农场有限公司千亩示范田,平均亩产达272.2公斤,成为“伙伴行动”冠军。他们取胜的法宝在于在体系专家指导下,实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坚持种子、农时、农艺措施、田间作业、人员素质等各个关键环节的标准化管理。

  韩天富总结说,“伙伴行动”伊始,就将育种、栽培、土肥、植保、农机、加工和产业经济等领域专家进行科学组合,组建了7支技术服务队,他们为各自服务的县(市、区)“千亩方”高产田示范户提供大豆生产全过程技术服务,减去各种繁冗过程,无缝对接,直接到田间地头,给出最直接答案。“‘伙伴行动’区别于专家们以往的‘独狼式战斗’,把专家们编成一个战队,各地区、各领域专家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成长。”

  “单方付出不能长久,只有共赢才能可持续发展。”对“伙伴行动”,逊克县服务队队长孙磊体会很深。“伙伴行动”不是服务队“唱独角戏”,而是整合专家、政府和示范户各自的资源,以示范方建设为载体,打造高产高效样板,既实现了农民增收,也展示和验证了专家、企业的最新科技成果,扩大了产品影响力,达到了合作共赢的目的。通过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伙伴行动”的实施,真正构建了大豆从土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技术服务体系,为大豆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文中图片均由国家大豆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提供)

(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
    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
    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
    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饰调控大口黑鲈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进程
    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
    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
    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
    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
    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
    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
    2025-04-25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