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中国科学报]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发布时间:2017-11-15 |来源: 《中国科学报》2017年11月15日|作者:孙炜琳
字体 小 中 大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国家战略,形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使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十九大报告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也进行了全面论述。实际上,党的十八大开创性地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五年之后,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能够发现,对生态文明的内涵认识更加深刻透彻,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定位更加明确清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决心也更加坚定不移。总体来看,十九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有以下几个特点或者创新点:

  首先,对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提到了全新的高度,生态文明建设是十四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中的一条。报告中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基本国策”,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这表明,党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历史上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程度前所未有。

  其次,明确了生态文明的核心内涵。生态文明是什么,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能够创造金山银山,能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能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坚持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生共赢”之路。

  第三,在生态环境监管体制上的重大创新。改变过去部门分割的管理方式,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监管机构行使行政执法和监督职能,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管理制度创新。实际上,无论是资源管理、环境和生态保护,都会涉及到多个部门或多个行政区域,比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一个流域就涉及多个行政区域;又如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控制外源污染就不是农业部门一家能够完成的事情。有了这一创新性的制度安排,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将大大推进。

  第四,强调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这里强调的是“解决”,不是“治理”。治理是对发生的污染采取事后补救手段,而解决既包含要对已有的环境突出问题进行治理,又包含着要从根本上杜绝出现环境问题。解决的手段包括建立制度、提高标准、强化监管、严惩重罚等,强调要构建多方参与的治理体系。这改变了以前先污染后治理的被动局面,而是将污染消灭在产生以前。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生态文明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一种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生态文明建设将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和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甚至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十八大以来5年奠定的良好基础之上,未来生态文明理念将更加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将更加卓有成效,生态文明体制将更加健全完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具有生产、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功能。农业的重要生产要素耕地、水、光、热、生物资源等本身就是构成生态环境的主体,因此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农业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理念在农业上的具体体现,生态文明建设必将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建设农业生态文明、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全面树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发展理念。改变过去单一追求产量、追求经济效益的目标导向,将食物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提到同等重要的程度,要认识到资源安全、生态安全是食物安全的基本前提,守不住资源底线和生态红线,就失去了食物安全这条生命线。将绿色生态理念贯穿到农业法律法规、政策制定、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及销售各个层面,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产业布局,真正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健全完善农业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健全完善农业绿色发展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农业耕地保护、农业节水、农业污染防治、农业生态保护、农业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管理、农业产地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破坏农业资源、环境及生态行为的惩处力度。及时清理、废止与农业绿色发展不相适应的标准和行业规范,对农兽药残留、养殖饲料重金属含量、水产养殖尾水排放、农用地膜、农业包装废弃物等方面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重新修订。

  强化农业资源环境生态保护力度。建立符合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农业产业布局,统筹资源匹配与市场供求的关系,尽可能做到因地制宜、就地生产、就地供应。根据土地消纳能力确定区域养殖规模,在地下水过度开采地区适度调整种植结构,减少耗水作物种植。制订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使用规范,加强监管和培训,指导相关主体科学使用投入品。加大秸秆、畜禽粪污、病死畜禽、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等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力度,做到零污染。

  创新农业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建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这是我国生态文明体制的一大创新。农业的绿色发展也需要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对保护耕地、水资源的主体给予补偿。调整农业补贴政策,将农业补贴从鼓励生产向鼓励绿色发展方向转变。将农业资源环境生态监测预警纳入到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中,突破地域和行政区划,统一行使监测和监管职责。建立耕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在农业主产区逐步推行耕地轮作和休耕并形成制度化。

  (作者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努力打造盐碱地综合利用创新高地
    2025-06-26
  • [科技日报]桃“三好五减”优质高效项目成效显著
    2025-06-26
  • [总台环球资讯广播]《资讯非常道》全国土地日-农业科技工作者让黄河三角洲破“碱”重生
    2025-06-26
  • 新方法可绿色高效制备食品特征风味酯
    2025-06-26
  • [央视网]让“不毛之地”破“碱”重生 山东东营盐碱地上演丰收变革
    2025-06-26
  • 蚜虫抵御哺乳动物的“热力警报”策略
    2025-06-26
  • [农民日报]专家学者聚首浙江安吉,研讨果茶经济作物种苗繁育技术
    2025-06-26
  • [总台经济之声]《财经态度》擦亮农民双眼的同时,更要斩断“坑农的黑手”
    2025-06-25
  • 油菜产业专家团领办样板田服务大面积单产提升
    2025-06-25
  • [人民政协网]解锁谷物增产密码:新发现关键基因MYB44的功能和作用
    2025-06-25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