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农民日报]高油高产大豆 “中黄 219” 赋能单产提升 引领黄淮海大豆产业升级

发布时间:2025-10-01 |来源: 农民日报|作者:李丽颖
字体 小 中 大

9月29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作科所”)联合济宁市农业农村局、山东恒晟种业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种“中黄 219”及配套技术促单产提升现场会在山东省嘉祥县举行。

在嘉祥县郭庄村千亩“中黄 219”示范方现场,与会人员实地观摩了该品种的田间表现:株型紧凑挺拔,豆荚密集饱满,在秋风中展现出旺盛的生机。同时,免耕覆秸精播技术的应用成效也让在场代表赞不绝口——秸秆均匀覆盖田间,既保持了土壤墒情,又为大豆生长提供了良好环境。

5e1bd360-4176-485c-a57b-66ca19750cdd.jpg

大豆品种“中黄 219”。

“中黄 219”是作科所针对国家大豆产能提升需求,自主选育的高油、高产、多抗、广适型夏大豆新品种,2022年已通过国家审定。韩粉霞研究员介绍,该品种粗脂肪含量达22.17%,粗蛋白含量40.2%,百粒重超23克,不仅满足食用油加工与蛋白加工的双重需求,商品性也十分优良;在抗性方面,田间表现中抗花叶病毒病,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较对照品种分别增产5.3%和7.4%,适宜河北、山东中部、山西南部、陕西关中地区夏播种植,为黄淮海地区大豆稳产高产提供了优质种源选择。

除了优良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同样是提升大豆单产的关键。针对黄淮海地区麦茬大豆播种难、出苗差、产量不稳等“卡脖子”问题,作科所团队集成研发的“黄淮海夏大豆麦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以“秸秆侧向横抛、大豆精量播种、秸秆覆盖还田”为核心,实现了播种质量与土壤保墒的双重突破。

b427cc7a-9fd2-4168-9064-033e4f130a26.jpg

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种“中黄 219”及配套技术促单产提升现场会。

作为国家区域性大豆良种繁育基地,嘉祥县大豆年繁种面积达63万亩,繁种量2.4亿斤,可为黄淮海地区供应75%、长江中下游地区供应 70%的大豆种子,堪称“齐鲁粮仓”的种源核心区,为“中黄 219”等优良品种的规模化推广提供了坚实保障。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周文彬表示,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部署要求,作科所将以“科技赋能产业”为核心,从三方面推动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持续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推动“精准设计育种”深入发展,筑牢产业科技根基。二是积极推进科企深度融合,依托“科技包县”“田间课堂”等模式,不断完善“科研单位+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全链条产业化机制,助力区域性特色大豆产品品牌的建立与推广。三是推动大豆产业由“原料”向“产品”再向“品牌”的升级,实现全链条价值提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贡献科技力量。

山东恒晟种业董事长孟凡金表示,企业将紧紧依托作科所的科研力量,在作物品种迭代更新尤其是功能性品种研发上深化合作,通过“订单种植+标准化生产+实体店销售”模式,将“中黄 219”等优良品种转化为市场认可的优质产品,既让农民享受到品种增产、订单加价的实惠,也为企业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此次现场会的举办,不仅直观展现了“中黄 219”及配套技术的丰产潜力,更搭建了科研、生产、市场协同联动的桥梁。与会代表认为,随着“中黄 219”的大面积推广应用,结合配套栽培技术的普及,将有效推动黄淮海地区大豆单产提升与产业结构优化,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重要力量。

(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中国农业科学院智能烘干技术装备助力黄淮地区抢烘减损护粮安
    2025-10-09
  • [科技日报]高油高产大豆“中黄219”促黄淮海地区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
    2025-10-09
  • [农民日报]“通辽样板”走出玉米密植高产新路
    2025-10-09
  • 习近平将出席全球妇女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
    2025-10-09
  • [工人日报]溶解性生物炭对线虫的双重效应获揭示
    2025-10-09
  •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北京的树
    2025-10-09
  • 在赓续传承中推动文化进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系列述评之一
    2025-10-08
  • [CCTV-13]在希望的田野上·秋收时节 及时烘干 注意通风 避免新收玉米霉变
    2025-10-07
  • [China Daily]Harvest festival becomes a feast for farmers and consumers
    2025-10-07
  • [中国科学报]自筛型微藻可显著提升畜禽养殖污水净化效果
    2025-10-06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