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光明网]科学家用单细胞测序揭开猕猴桃的御寒机制

发布时间:2025-08-19 |来源: 光明网]|作者:宋雅娟
字体 小 中 大

在寒冷的冬季,植物们也在默默应对严寒的挑战。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的猕猴桃研究团队在《HorticultureAdvances》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他们利用先进的单细胞测序技术,首次在单细胞水平上,揭开了猕猴桃抵御寒冷的分子秘密。

给猕猴桃细胞分类画像

研究植物抗寒机制,仅从整体分析是不够的,需要了解不同细胞的具体情况。过去,科学家们研究植物抗寒机制时,通常是将整株植物或某个器官的所有细胞混在一起分析,难以精准定位关键的细胞类型和基因。

而这次研究团队使用的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技术,能够单独分析每个细胞的基因表达情况。他们从两种猕猴桃——普通的“红阳”猕猴桃(HY,怕冷型)和抗寒品种(HT,耐寒型)的叶片中,分别分离出了5611个和13466个单细胞。通过分析每个细胞的基因表达,最终构建出了猕猴桃叶片的单细胞转录图谱。

研究人员利用UMAP聚类分析技术,将这些细胞分为8个不同的细胞类型,包括叶肉细胞、表皮细胞、保卫细胞、木质部细胞等。每种细胞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基因表达特征。


88aedd1c853b2a0e8d3d07.jpg

保卫细胞和叶肉细胞的抗寒差异

在这场抗寒研究中,保卫细胞和叶肉细胞这两种细胞群体引起了科学家的特别关注。保卫细胞控制着气孔的开合,调节水分蒸发和气体交换;叶肉细胞负责光合作用制造养分。

通过伪时间轨迹分析技术,研究人员追踪了这两种细胞在不同猕猴桃品种中的发育路径。结果发现,在耐寒型(HT)和怕冷型(HY)猕猴桃中,这两种细胞的发育轨迹存在明显不同。

在怕冷的HY猕猴桃中,保卫细胞占比高达40%;而在耐寒的HT猕猴桃中,保卫细胞比例骤降到2%,叶肉细胞比例则显著增加。这表明猕猴桃可能通过调整不同细胞类型的比例来适应寒冷环境——减少保卫细胞以降低热量损失,增加叶肉细胞以储备更多能量和物质。

更重要的是,叶肉细胞在HT猕猴桃中表现出更多与抗氧化和应激反应相关的基因表达,能更好地应对寒冷带来的损伤;而HY猕猴桃的叶肉细胞则更多表达与脂肪酸代谢相关的基因,主要通过消耗储备物质来应对寒冷。


88aedd1c853b2a0e8d510c.jpg

图注:不同抗寒性猕猴桃种质叶片单细胞测序

发现关键的抗寒负调控基因

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个关键的抗寒负调控基因——AaTIFY。这个基因的表达量越高,猕猴桃的抗寒能力就越弱。

为了验证这一发现,科学家们进行了实验:他们将AaTIFY基因导入普通猕猴桃中,让其过量表达。结果显示,这些“高表达AaTIFY”的猕猴桃在寒冷环境下表现得更差,叶片萎蔫更严重,细胞受损更明显。

进一步研究发现,AaTIFY属于TIFY基因家族,该家族成员通常参与植物激素茉莉酸的信号传导。在耐寒的HT猕猴桃中,这个基因的表达被抑制,从而提升了整体的抗寒能力。这一发现为猕猴桃抗寒育种提供了精准的基因靶点,未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抑制这个基因,就能培育出更耐寒的猕猴桃品种。

这项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揭示了猕猴桃的抗寒机制,更重要的是,它首次将单细胞测序技术应用于猕猴桃研究,为植物抗逆性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光明网]小麦里的“多面手管家”:基因Q如何调控株高与穗长?
    2025-08-19
  • [工人日报]研究揭示小麦驯化基因Q控制株高和穗长的分子基础
    2025-08-19
  • [科技日报]病毒抑制水稻免疫系统新机制揭示
    2025-08-19
  • [科技日报]“十四五”硬核成果丨首次!突破核心技术瓶颈,玉米田迈入“吨粮时代”
    2025-08-19
  • [经济日报]齐鲁大地绘就高颜值新画卷
    2025-08-19
  • [农民日报]科技赋能 甜蜜升级
    2025-08-19
  • 我国高纬度特短生育期油菜育种取得突破
    2025-08-19
  • 新算法解决重复序列组装难题
    2025-08-19
  • 茶多酚自组装材料可用于水果保鲜
    2025-08-19
  • 长期绿肥轮作降低稻田甲烷排放
    2025-08-18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