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至24日,国际杂草科学联合大会在江苏南京举行。大会由第9届国际杂草科学大会、第29届亚太地区杂草科学大会和第17届中国杂草科学大会联合主办,这在国际杂草科学会议史上尚属首次。大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与南京农业大学联合承办,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以“新技术引领杂草科学发展”为主题,围绕杂草生物学、生态学、抗性治理与绿色防控等话题,分享各国成功经验,共谋未来发展路径。

国际杂草科学联合大会在江苏南京举行。
杂草是全球性威胁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常发性有害生物。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算,每年造成10%-15%的农业产量损失。2024年,中国粮食播种面积约1.19亿公顷,农田杂草发生面积高达1亿公顷,占比超过85%,年均造成的经济损失超千亿元。在全球气候变化与农业转型背景下,难治杂草危害加重、群落演替加速、除草剂抗性蔓延与药害事故频发等问题日益突出,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创新草害防控技术,对保障全球粮食与生态安全至关重要。
近年来,中国在杂草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在杂草稻与稗草的环境适应性进化机制、多倍化与水稻化感互作机理、抗药性形成的分子基础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深入研究,率先揭示了ABC转运蛋白介导的草甘膦抗性新机制;创制出基于北斗高精度定位的智能除草装备,构建了以抗药性治理、生态控草与精准施药为核心的粮食作物草害综合治理技术体系,为我国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大会设置了特约报告、分会场报告、研究生专场、圆桌对话等多元议程,重点围绕杂草生物学、生态学、分子机制、智能识别、抗性治理与绿色防控等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交流,为应对全球杂草挑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方案。会议期间,专家们实地观摩杂草防控的最新研究与应用成果,围绕气候变化下草害灾变规律、技术集成等关键问题展开专题讨论,提出多项针对性对策与建议。与会专家认为,此次大会搭建了高水平的国际合作桥梁,为构建高效、可持续的杂草治理体系注入了新动能。

国际杂草科学联合大会上各国专家开展交流。
“这是国际和亚太杂草大会再度齐聚中国,标志着我国杂草科研水平迈上新台阶。”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亚太地区杂草学会主席李香菊介绍,中国曾于2001年、2012年分别在北京、杭州承办亚太与国际杂草科学大会,此次“三会合一”的承办,进一步彰显中国在国际杂草科学领域的影响力。
柏连阳院士在大会上发出倡议,呼吁全球杂草科研工作者以此次大会为契机,进一步拓展合作网络、激发创新动能,共同推动世界杂草科学事业发展,为实现“更好生产、更好营养、更好环境、更好生活”的愿景持续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