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农民日报] 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挑大梁

发布时间:2014-11-05 |来源: 《 农民日报 》2014年11月05日 |作者:孙维福
字体 小 中 大
     从清明种子下播到深秋挂满洁白,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安阳实验农场的新品种棉花,10月20日迎来全程机械化植棉压轴一幕——机械化采摘。

    为清晰展示机械化植棉如何“全程”,包括精量播种机、无人喷施机在内的10余种农用机械,这天也悉数在地头集合亮阵。耳边马达轰响,眼前无人机盘旋,棉花生产从种到收的机械作业图景一一实地、实物、实景再现。

    “全程机械化植棉一旦实现,我国棉花生产用工将下降70%以上。”边走边看,棉花研究所所长李付广向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一路汇报。

    这已是该所联合农业部南京农机化所第二年组织机采棉现场观摩。今年的演示,机采仍为主题,但特别增加了新品种研发、种管收技术、工厂化育苗、机械化移栽、机采棉种植模式和机械化采收等全套机械实物展示,透出强大的机械气势和浓厚的技术集成色彩。此项安排直接对应的,是中国农科院全院系统部署实施的“粮棉油增产增效综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项目”。

    缘于这个背景,随同陈萌山现场观摩机采棉的,除了棉花研究所所长和农机化所所长,还增加了中国农科院作物、水稻、油料、蔬菜花卉等研究所的所长。声势为何这么大?观摩活动结束后立即召开的“中国农科院粮棉油增产增效综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工作会议”,给出了准确答案。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这项研究从2013年开始,总的目标是围绕农业部“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两个持续提高”工作目标,大力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协同创新和转化创新,为农业部“高产创建”提供技术储备和技术支撑。目前中国农科院已有12个研究所、350人参加,院外协作单位达到210个、1400人参与。先后启动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棉花等作物技术集成生产模式,举办现场观摩会9场,从增产和节本两个方面,展现了技术集成示范的巨大潜力。

    为了回答“怎样形成面向国家需求、面向三农的农业科研体系,关键时刻发挥农业科研国家队的作用”这一命题,中国农科院启动了“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当天晚上,陈萌山接受记者采访时,仍是三句不离白天会上各位所长发言的主题——如何通过技术集成实现我国农业增产增效。

    他分析认为,当前,我国粮食需求总量刚性增长,而主要依靠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化肥等投入来提高产量受到制约,新形势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根本出路在于创新驱动提高单产,必须紧紧依靠科技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大力推进突破性新品种培育,大力加强技术集成、协同攻关。

    “我国农业科研院校不下千家、科研人员足有10万,科研成果也不少,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在哪里呢?差的是如何改革体制机制解决农业科研面临的问题。”讲了一个品种一推10年的尴尬故事后,陈萌山感慨说,当今农业发展不仅受资源的制约,更受资本、技术的制约,如何突破高成本的瓶颈,探索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对解决中国农业的出路问题意义重大。我们现有的不少品种,已经像老牛一样气力被发挥到了极致。今后如果还是依靠单一品种、单一技术,没有技术集成、没有农业机械做载体,很多事是行不通的。必须在生产实际中综合应用从种子到种管收最优化的技术成果,构建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形成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科技推力。

    “未来农业科研应该走什么路径”,陈萌山说院里经过深刻思考认为,必须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形成农业科学研究、科技推广的开放格局,加强“技术集成、联合攻关、科技示范”,以“探索粮棉油增产增效综合技术集成模式”为目标,建立农业科技创新联盟。

    “这不仅将构建一个全新的农业科研技术体系,还将带来一次农业科研技术路线的变革。”言语之间,这位就任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刚好两年的前农业部总经济师、办公厅主任,充满着信心和期待。

    主题链接
    “技术集成”采用了哪些品种、技术、装备

    品种:中915,铃期短、吐絮早且集中,果枝始节高、易管理适于全程机械化,丰产稳产性突出,抗病抗虫性强,纤维品质优良,适应性广。中MB660,在早熟性、丰产性、纤维品质和机采特性等方面表现突出,是中早熟棉花新品系。中6913,适应机采的中早熟抗虫棉新品系,生育期125天,植株筒型,适合密植,增产明显。此外,新品种中棉所79、中棉所60也具有早熟、株型紧凑适合密植,纤维长度长,强度强适合机采,脱叶效果好含杂率低等优点。

    技术:机采棉种植模式,脱叶催熟的新方法,耕整地和精量播种、种子加工,中耕施肥大药等轻简化集成省工技术。

    装备:自走指杆式棉花收获机,可适应不同的棉花种植模式,不对行收获、具有结构简单、性能优越、造价低等特点。采用轮式自走底盘,配置柴油机动力为:73.5千瓦。(1)作业割幅:2.6~2.8米;(2)采净率:>93%;(3)含杂率:<12%;(4)生产率:7~11亩/小时;(5)可靠性有效度:≥95%。

    全程机械化是我国棉花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全世界大约有30%棉花是由机器采摘的,其中农业发达国家如美国、澳洲、南美经过60年的努力,已经达到机械化收获率100%。我国棉花种植面积在7000万亩左右,2013年机采率仅为10%左右,且主要集中在新疆棉区,黄淮海棉区机采试点。

    与先进植棉大国相比,我国的棉花生产方式落后、经营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生产成本比较高。现阶段,我国棉花生产用工每亩20个上下,人工费用每亩高达1000元以上,占生产总成本的50%以上。我国平均每生产50千克皮棉的用工量为20个工日上下,而美国只要0.5个工日。美国籽棉采摘成本80元一亩,仅为我国人工采棉成本的1/5~1/16。用工多,人力投入成本高,已经成为限制我国棉花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机械化植棉和采摘将大幅度减少人工投入,降低人工成本,同时还能有效减少在采摘、运输等过程中异性纤维对原棉的“三丝”污染。

    目前“技术集成”有哪些项目

    玉米项目分部在黄淮海、西北、东北、西南玉米产区安排了千亩示范片,开展包括免耕深松及水肥一体化、密植化控抗倒防衰、机械精播与籽粒收获等技术集成和示范。

    水稻项目在湖南、黑龙江、浙江、江西、湖北、安徽分部安排了万亩区和千亩示范片,开展了集中育秧、农机农艺融合等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小麦项目在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有关地区部署示范基地12个,面积20000多亩,集成了秸秆还田深耕、全程机械化、种子包衣、病虫害综合防控、新型肥料与施肥、麦田墒情自动检测等技术。

    油菜项目在江西、湖南、湖北等省建立了示范基地2000多亩,将品种、精量耕播和分段收获等技术融合。

    大豆项目在黄淮海地区,重点集成示范“中黄13”等优良新品种、病虫害防治、除草剂安全施用、测土配方施肥、根瘤菌施用、高效低损失机械收获等技术。

    “增产增效综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计划”的主要任务

    一是创新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组织联合攻关,加大突破性新品种选育以及全程机械化、肥水药高效利用、防灾减灾、病虫害综合防控等单项技术的研究,为实现更高产量和效益目标提供技术储备,发挥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的引领作用。

    二是集成一批增产增效模式。建立粮棉油高产高效协同创新与技术集成研发体系,加块技术的集成创新,建立科学、规范,可复制、可推广的综合技术生产模式,寻求粮食高产高效生产的整体解决方案。

    三是建成一批固定示范转化基地。科学布局示范展示基地,加强基地建设,按照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机械化和信息化的要求,进行长周期、大面积示范展示和科技培训,加快成套技术模式的推广应用。

    四是培养一支高水平的专家队伍。通过组织开展增产增效技术模式研究重大行动,发现和培养一批有责任感、有战略思维和组织管理能力、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科学家,带领中国农业科技率先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
    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
    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
    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饰调控大口黑鲈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进程
    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
    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
    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
    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
    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
    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
    2025-04-25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