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科技日报]《自然》刊文:我国科学家构建全球首个水稻多器官单细胞多组学图谱

发布时间:2025-07-15 |来源: 科技日报|作者:马爱平
字体 小 中 大

一株水稻的根、茎、叶、花如何通过细胞间的精密协作实现生长发育与逆境适应?这一长期困扰作物科学界的难题,如今在单细胞精度上获得系统性突破。

7月15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国际权威期刊《自然》发表该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生物所”)研究员谷晓峰领衔的成果——全球首个水稻多器官单细胞多组学图谱正式发布。本次研究覆盖了水稻8大器官、11.2万个细胞,首次绘制出水稻54种细胞类型的“基因调控地图”,构建了细胞类型特异的基因调控网络,并通过研发算法实现关键基因的高精度定位和智能预测,为精准设计改良水稻高产、优质、抗逆等复杂性状奠定了分子基础。

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的根、茎、叶、穗等器官由功能各异的细胞群构成。传统技术难以揭示这些细胞群体的异质性及协同机制。论文第一作者、生物所博士后王祥宇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研究团队创新性地采用同步多组学测序技术,同时对水稻的单个细胞的RNA转录组和染色质开放状态进行捕获。通过对水稻根尖、茎、叶片、幼穗等8个关键器官的深度解析和细胞分群,结合原位杂交实验对其空间分布进行验证,最终鉴定出54种细胞类型。研究人员还在水稻花序分生组织中发现一类具有“承前启后”功能的过渡态细胞,这类细胞在水稻的发育命运转换中扮演核心枢纽角色。

370453_04eb2836-09aa-4e5a-bab1-e93fcdae71adcopy.jpg

基于海量数据构建的细胞类型特异性调控网络,成为挖掘水稻关键基因的“藏宝图”。

调控基因RSR1被称为“根皮层建筑师”,调控皮层细胞分化,影响水分养分吸收效率;调控基因F3H则是“碳氮协调者”,在维管束细胞中平衡光合产物与氮代谢;调控基因LTPL120作为“株型调控手”,通过分蘖芽细胞决定植株形态。

研究团队开发了“细胞虚拟基因敲除”“细胞类型智能预测”等新算法和模型,实现细胞水平的基因功能预测,并通过基因编辑水稻进行了验证。“基于大数据和开发的工具,现在可精准靶向特定细胞类型的关键基因,实现目标性状的改良。”谷晓峰说。团队还发现,水稻与玉米、高粱等植物在根的表皮细胞、维管束细胞等功能上存在高度一致性,为跨物种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线索。

为加速科研成果应用,研究团队同步构建全球首个水稻单细胞多组学数据库Rice-SCMR。该平台整合三大功能模块:在细胞导航方面,54种细胞类型基因表达与染色质开放状态查询;在性状溯源方面,关联多个农艺性状相关遗传位点与特定细胞类型;在靶点预测方面,基于调控网络推荐设计育种候选基因。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显示,粒长、分蘖数等性状确实与特定细胞类型高度相关。”王祥宇介绍道,团队揭示的细胞类型功能保守性与多样性规律,为未来设计具备高产、优质、多抗、新型“模块化水稻”奠定理论基础。随着Rice-SCMR数据库向全球开放共享,科研人员可精准定位控制目标性状的细胞类型,进而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实现“指哪打哪”的单细胞水平的设计育种。

(生物所供图)

(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植物糖转运蛋白进化与功能多样性被揭示
    2025-07-16
  • 移动式智能灌溉泵站系统实现一体化供滤配功能
    2025-07-16
  • [人民日报海外版]种出更香更绿的好茶(科技瞭望)
    2025-07-16
  • 全球首例体细胞克隆犏牛在西藏诞生
    2025-07-15
  • [中国科学报]芽囊原虫:从肠道病原体到微生物“益生”伙伴
    2025-07-15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2025-07-15
  • 习近平集体会见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外长理事会会议外方代表团团长
    2025-07-15
  • 习近平会见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
    2025-07-15
  • [农民日报]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与河南中原农谷管委会科技成果对接会举行
    2025-07-15
  • [光明网]科学家揭示“蜂源纳米水凝胶”可替代抗生素,促进细菌感染伤口修复
    2025-07-15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