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人民政协报]农业科研国家队的“千里马”是如何养成的

发布时间:2021-12-17 |来源: 人民政协报 2021年12月16日|作者:高志民
字体 小 中 大

  编者按:最近两年,中国农科院科研成就硕果累累——7项成果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15项成果获“2020-2021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2021年获国家自科基金资助338项,同比增长7.3%。重点研发计划再创佳绩——口粮和谷物高产优质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白羽肉鸡等主要畜禽新品种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生物育种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加速推进,“七块地”科技联合攻关初见成效……

  一切成绩都离不开人才的有力支撑,农业科研国家队的“千里马”是如何养成的?

  侯水生:

  “咬定目标不放松”

  中国工程院院士侯水生是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他最初到畜牧所工作,并不是做肉鸭育种工作,而是搞动物营养研究。而且还获得了猪鸡营养研究方面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当时,我国肉鸭产业面临的困难也是巨大的,占全国鸭肉消费市场80%的瘦肉型肉鸭品种被国外公司完全垄断,全国养殖企业每年为此支付巨额的引种成本。思考再三,为了国家利益,也为了跟国外公司争一口气,侯水生放弃了自己所学的专业和研究方向,从头开始研究肉鸭遗传育种。不干则已,要干就要干最好,侯水生一开始就对准全球肉鸭种业龙头——英国樱桃谷公司,下定决心解决我国肉鸭产业完全依赖国外品种的“卡脖子”问题。

  几年时间,侯水生团队的2个肉鸭品种 “中畜草原白羽肉鸭”和“中新白羽肉鸭”相继培育成功,很快就占领了国内1/3的瘦肉型肉鸭种源市场,而且每年还以4%左右的速度在增长,彻底打破了国外品种垄断。

  侯水生认为,科研工作者就要有“咬定目标不放松”的精神,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和诱惑,都要坚定地走下去。在刚开始肉鸭育种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整体上农业科研经费就严重不足,畜牧类科研项目投到肉鸭育种的科研经费几乎为零,课题组生存很困难。于是他先从解决北京鸭场养殖成本高、饲料浪费严重问题着手,培育出了“Z型北京鸭”免填品种,受到了企业欢迎和经费支持,帮助团队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后来科研经费相对充足了,有的科研计划资金量很大,侯水生团队仍然咬住既定目标,不跟风,不转向,不盲目追赶时髦研究,一直坚持着“产业需求是我们的研究目标”这个鲜明的研究风格,坚守着科研本分。

  “以育种为核心,不断向纵深拓展,实现品种和技术双创新。因为以往肉鸭育种得不到重视,研究基础比较薄弱,很多机理没搞清楚,育种技术、方法无人研究,都需要我们自己来解决。”侯水生告诉记者,由于坚持以育种为核心,纵深开展基础研究,组织实施了“千鸭X组计划”,首次构建了染色体水平的北京鸭参考基因组,发现了24个具有重大育种价值的基因。

  杨鑫:

  感受“解锁密码”的科研乐趣

  “在2009年踏入蔬菜花卉研究所的大门时,我的内心是迷茫的。因为我本科学的是生物技术专业,跟农业领域有一定距离,我自己也不知道生物学知识储备如何应用于农业领域。”杨鑫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博士后,他阐述曾经的迷茫。

  “实验步骤对不对?研究方向行不行?这条路还要不要走下去?”在科研起步阶段,杨鑫几乎每天都要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当时,杨鑫的导师看到了他的彷徨和焦虑,启发他说:“做科研,要抓住主要矛盾,研究重点问题,伤十指不如断一指”。

  在留所工作后,当年就获得研究所“青年英才”的支持,还特聘为副研究员,助力他的项目申报。研究所还从基本科研业务费所级统筹项目中成立了“种子基金”,给杨鑫和新入职人员提供初始支持。

  为启发杨鑫聚焦农业科技的核心问题,他的导师一步一步帮杨鑫剖析,蔬菜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化学杀虫剂的保驾护航,但抗性的形成,一方面制约了化学杀虫剂的使用功效,影响农业生产;与此同时又导致农药使用量加大,加剧环境污染。所以说杀虫剂抗性机制的解析是解决这些科技问题的关键。导师的启发让杨鑫有了“绝处逢生、柳暗花明”的喜悦之感,于是“趁热打铁、一鼓作气”,拿出全力跟进研究,经常凌晨两三点,才走出实验室。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杨鑫解锁了蔬菜害虫对化学杀虫剂抗性形成的关键基因及其信号调控通路问题的“密码”,这项成果获得国内外专家的认可,为田间蔬菜害虫抗性监测和精准选药等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理论基础。揭开问题真相的成就感和释然感,使杨鑫感受到了科研的美妙乐趣。

  基因所:

  从3人到1000人靠啥?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所(简称基因所)成立7年来,从最初的3人筹备小组迅速发展为1000多人的研究所,平均年龄不到30岁;引进各类青年人才80余人,其中8人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

  在杂交马铃薯、组学算法、基因编辑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十三五’农业科技十大标志性成果”“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农业科学十大进展”,连续3年自然指数排名全国农业科研院所第一名……基因所取得的这么多成果,靠什么?

  让“伯乐”去发现“千里马”、 “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基因所成立之初,第一任所长钱前院士就带头宣讲、带头揽才,从德国马普所、北大、中科院等机构挖掘了一批优秀青年人才,奠定了研究所快速发展的基础。实行专家顾问团制度,聘请多位欧美院士级别专家担任引才顾问,所有引进的青年英才必须与顾问进行1-2个小时的在线面谈,就研究方向、未来规划深入探讨。引才顾问会从人才的学术水平、发展潜力、与基因所契合度等方面给予专业的书面建议。

  通过布局“优薯计划”等9个重大科研项目,吸引了大批相关方向的青年人才;通过对标荷兰食品谷,倡议发起建设深圳国际食品谷,宏大前景,又吸引了一批优秀人才。为鼓励青年人才心无旁骛地开展科研,基因所对青年人才予以5-6年的稳定支持期,预聘期结束后实行独立严格的国际小同行评价,确保最优秀的人才获得长聘岗位,保持人才队伍合理流动。

  “农科英才”工程:

  打造人才队伍“雁阵”格局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科院院长吴孔明说,中国农业科学院要以“强领军、推年轻、活机制、抓管理”为重点,实施“农科英才”工程。

  “强领军”就是要抓好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的培养与使用。打造高质量科研团队,培育80个左右具有全球影响力和学科引领能力的国际知名的卓越团队;培育140个左右在国内具有绝对优势、强力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国内领先科研团队;新建20个左右前沿交叉学科团队。

  “推年轻”就是要抓好后继有人根本大计,造就一大批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中国农科院计划每年投入5000万元实施青年英才计划,遴选一批40岁以下、有潜质成长为领军人才的青年人才。

  “活机制”就是要创设促进人才发展的政策举措。优化人才政策供给,完善人才评价制度,完善薪酬激励约束机制,强化科研工作时间保障机制。

  “抓管理”就是要打造专业化服务型管理队伍。加强管理队伍岗位管理,构建管理人员发展“双通道”,探索管理部门职能型和研究型岗位并行模式。

  吴孔明表示,通过协同推进科研、管理、支撑、转化四支队伍建设的“四横”布局,中国农科院将构建以战略科学家为核心、领军人才为中坚、青年人才为支撑、博士后/研究生为后备的“四纵”体系,打造人才队伍“雁阵”格局,努力打造国家农业科技战略人才力量。

 

(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人事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
    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
    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
    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饰调控大口黑鲈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进程
    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
    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
    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
    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
    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
    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
    2025-04-25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