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专家观点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年报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概况
    人才工程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专家观点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分享到

昆虫性信息素生物合成分子机制获揭示

发布时间:2023-05-15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 |作者:赵浛博
字体 小 中 大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农业昆虫基因组学创新团队发表了东方粘虫和劳氏粘虫染色体水平参考基因组,破解了东方粘虫、劳氏粘虫和草地贪夜蛾的性信息素生物合成通路,找到了性信息素合成和接收的关键基因。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分子生态学资源(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上。

昆虫_副本.png

东方粘虫和劳氏粘虫是两种常见的夜蛾科害虫,主要危害小麦、水稻、玉米、谷子、高粱等禾谷类作物。与传统防控技术相比,性信息素防控技术具有环保、低毒性和特异性高等优点,解析性信息素的合成机制对研发新型高效绿色防控技术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结合草地贪夜蛾基因组数据和三种害虫性腺中基因的表达特征,发现了性信息素合成和感受的关键基因和受体,明确了三种害虫的性信息素合成通路,揭示了三种害虫性信息素合成和接收的异同。该研究为开发环境友好的害虫防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该研究得到了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和深圳市大鹏新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的资助。(通讯员  马昕怡)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111/1755-0998.13809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新华社] 中国农科院科研人员发现谷子产量调控关键基因
    2023-06-01
  • [光明网] 专访小麦专家:麦收偏逢“烂场雨”,如何雨中“抢”粮?
    2023-06-01
  • [工人日报] “良田+良种+良法”高产高效耕作模式让小麦增产逾两成
    2023-06-01
  • [光明日报] 放手去干!释放人才创新活力
    2023-06-01
  • [农民日报] “草地贪夜蛾灾变机制与可持续防控技术研究”项目中期考核会召开
    2023-06-01
  • 全新的益生菌-植物互作模式获揭示
    2023-06-01
  • [中国科学报] “生物多样性开放日”科普活动举行
    2023-06-01
  • 中国农科院与安阳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创新基地
    2023-06-01
  • 祁阳站入选2023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2023-06-01
  • [新华社] 深圳“智造”小麦测产 最高亩产逾900公斤
    2023-05-31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