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新者·质向未来》:以科技为笔,以田野为卷,绘就丰收中国
预告片

第一集:一座植物工厂的追光之旅

第二集:一株玉米的高产密码
秋分将至,大地鎏金,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我们致敬丰收,更致敬那些用智慧点亮田野、以创新赋能农业的力量。中国农业科学院办公室携手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共同策划推出系列人物报道《耕新者•质向未来》,聚焦八位引领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青年科学家,讲述他们攻克农业关键领域技术难关的故事。节目于9月13日起每周六 17:55 登陆湖南卫视《平民英雄》,共四集,芒果 TV 及“湖南卫视新闻”等新媒体矩阵同步上线。在这个金色的季节,农业新质生产力正蓬勃生长,科研人员用报国担当和创新奉献,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属于时代的丰收答卷。
田野革新:质向未来,呈现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蓬勃动能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是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必答题,也是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同频共振的关键落点。新质生产力“新”在何处,“质”向何方——答案不仅写在政策文件上,更镌刻在广袤田野中。
围绕国家“种业振兴”“粮食安全”等重大战略需求,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研团队持续攻关,推动了多项关键技术实现突破。如植物工厂加速作物育种技术把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的生育期普遍缩短一半左右,育种按下了“快进键”;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有望让内蒙古通辽市200万亩玉米核心区实现亩产超吨粮的新记录;航天诱变育种技术成功培育出“中天2号紫花苜蓿”“中天3号紫花苜蓿”等国产牧草新品种,让“牧草之王”不再受制于人。在畜牧领域,胚胎移植、基因组选择等技术显著缩短育种周期,肉羊新品种“中环肉羊”的培育周期从40年缩至12年左右,育肥期仅120天,比常规羔羊生长周期至少缩短两个月;自主研发的肉鸡基因组育种芯片“京芯一号”,推动国内首批自主培育白羽肉鸡品种之一“广明2号”的诞生;而在生物医药方面,紫杉醇生物合成技术取得突破,有望能让紫杉醇成本较传统方法降低数倍,标志着我国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这些突破,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生动注脚。“新”在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质”在绿色、安全、可持续。技术落地有声,粮食安全有底,农业强国建设正凭借这样的蓬勃动能积跬步而至千里---未来已来,田野正新。
大地匠心:智耕未来,诠释青年科学家的报国担当和奉献精神
科研创新,是一场薪火相传的接力赛。老一辈交付的责任与梦想,正由新一代接棒者奋力续写。节目将目光聚焦于“80后”科研带头人:他们从前辈手中接过重任,成为农业新质生产力攻坚的中流砥柱。这一代人带着独特的时代印记:他们既扎根田间坚守初心,又融合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等交叉学科的新视野;既传承了老一辈爱国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内核,又展现出思维活跃、敢于突破的年轻活力。他们接过的不只是课题与任务,更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交到农民手上”的使命。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闫建斌,婉拒麻省理工学院合作科研邀请,毅然回国进行抗癌药紫杉醇生物合成研究。他带队去到国内多个偏远地区采集野生红豆杉,绘制国际首张南方红豆杉基因组图谱。对数万个基因进行筛选、验证,找到关键酶实现紫杉醇异源生物合成。未来,提取紫杉醇无需等待红豆杉的生长,在植物细胞工厂中就能“定制”。让我国在全球抗癌药物研究领域赢得了话语权。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研究员岳耀敬,婉拒国外高薪聘请,回国接过育种接力棒,一头扎进甘肃环县的山窝。他带领团队用基因组选择、胚胎工程等技术培育出“中环肉羊”新品种,已进入横交固定阶段。这位曾靠家里卖羊交学费的山东农村娃,用科研圆了“让羊长得壮、让乡亲多赚钱”的童年心愿,在他心中,能让父老乡亲受益,是一生最骄傲的事。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赵桂苹,在白羽肉鸡育种一线坚守多年。面对种源长期依赖进口的“卡脖子”困境,她坚信“这事关乎国家种源安全,再难也要做”。带领团队攻克重重难关后,“广明 2 号” 白羽肉鸡通过审定,实现我国自主育种零的突破,为国家种源安全筑牢根基,用实干诠释科研人的报国情怀。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明博,一年近 200 天扑在玉米田。为让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走进农民心里,他自创“玉米宫斗剧”,把枯燥的技术讲解变成农民追更的“田间课堂”。这种接地气的创新,让技术真正扎根土地,助力玉米高产,尽显青年科研人的巧思与担当。
节目希望通过这些科学家的故事,为年轻人树立榜样:科技报国并非遥不可及,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篇章,正呼唤兼具情怀与实力的奋斗者。
山河盈“芯”:点亮未来,绘就新质生产力惠民的丰收图景
新质生产力最终的成果,要落在丰收的场景里,装进农民的袋子里。为全景记录新质生产力在大地的跃动脉搏,摄制组兵分八路、行程三万余里,历时半年深入北京、广东、四川、湖北、内蒙古、甘肃、云南、山东、新疆等多个省份的二十余处科研基地与田间地头,完成一场跨越季节与经纬的“农业科技巡礼”。
设备上,摄制组使用了4K摄影机、无人机、360°全景相机、高速摄影机、延时轨道、水下防水罩、显微镜头等,这些“硬核”器材,捕捉到大量激动人心的场景和画面。
王森所在的植物工厂年产约12茬生菜,产能是大田的约100倍;谢永盾团队将太空小麦种子种到了盐碱地,亩产550多公斤;杨红善团队培育的中天紫花苜蓿不仅干草亩产1.2吨,粗蛋白质含量可以达到21%左右,比国内现在平均水平提高了近三个百分点;徐建飞团队培育的马铃薯新品种“中薯早39”,出苗后76天左右就可收获,比一般品种提前半个月;淀粉含量达18%,亩产轻松过4吨,从东北黑土地到西南红土坡,哪里都能呆、种哪儿都省心。
从春种到秋收,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节目以天空、地面、水下、显微四维视角,捕捉丰收的宏观壮阔与微观震撼——让每一粒种子、每一片田野、每一个丰收场景都展现“中国饭碗”背后的科技力量。
这些丰收场景,既是送给中国农民丰收节最鲜活的贺礼,也是科研人员写给大地的情书——山河有“芯”,岁岁丰盈。
- 中国农业科学院举行2025级研究生开学典礼2025-09-12
- 科技赋能南方水乡人居环境整治2025-09-12
- [人民日报]丘陵山区开来收豆“神器”2025-09-12
- 沉痛悼念喻树迅院士2025-09-11
- [工人日报]绿色新技术可从昆虫壳中高效提取甲壳素2025-09-11
- [总台河北总站]国际花生产业与科技创新大会在河北大名召开2025-09-11
- [工人日报]研究发现温度波动加剧酸性红壤碳矿化2025-09-11
- [经济日报]努力推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2025-09-11
- [CCTV-17]《中国三农报道》北方早熟玉米种质创新协作网成立2025-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