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什么专业才能像你们一样站在田间地头顶天立地?”“以后我也要考农业大学!”2025年9月21日下午,中国农业科学院德州盐碱土改良实验站陵城试验基地院内(以下简称“德州实验站陵城基地”),陵城一中高二年级的学生望着院内的长期定位试验,眼神里满是向往,发出了由衷的感慨。
当天,陵城一中精心组织高中二年级学生以“探寻盐碱地的重生之路”为主题走进德州实验站陵城基地开展实地研学,活动紧扣学生地理课本中“土壤盐碱化”相关知识,打破课堂与实践的壁垒,让学生跳出抽象的文字概念,通过参观展室、动手实验、观察作物,亲身感受德州盐碱地从“不毛之地”到“丰收田野”的蝶变,在实践中感受科技赋能农业的力量。
展室溯源,读懂藏粮于地的战略初心
研学首站走进基地展室,“大家先看这张黄淮海地区地图,德州处于黄河故道区域,特殊的地理位置、水文条件和气候因素,造就了这里的盐碱地。”工作人员指着墙上的地图,结合德州作为黄河故道的历史背景,向学生们详细讲解黄淮海地区盐碱地的成因与分布规律。
“春天一片白茫茫,夏天一片水汪汪,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这些老辈人传下来的俗语,正是过去德州农民面对盐碱荒地时的无奈写照。工作人员以俗语为切入点,生动讲解内陆盐碱地“旱时返盐、涝时积盐”的特点,详细讲解了老一辈科学家创建的“井-沟-平-肥-林-改”内陆盐碱地综合治理技术。展室内,一幅幅老照片、一份份历史资料、一件件承载着改良记忆的工具,串联起德州实验站近60年的奋斗历程——从最初的盐碱土改良,到后来的中低产田改造,再到如今的耕地质量提升,几代科研人员的坚守与付出跃然眼前。学生们一边专注聆听,一边在研学手册上快速记录,不时停下脚步,对着展品轻声交流,对“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国家战略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实验室探因,解锁盐碱土的“物理密码”
要想改良盐碱地,就要详细了解盐碱地的特点,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学生们好奇地拿起试管里的两种土仔细观察,并通过过滤试验对比盐碱土与常规田园土两种土壤的过滤速度,随后通过pH试纸测定土壤酸碱度,在对比和观察中,学生们瞬间明白“为何盐碱地难种庄稼”。试验过程中,学生们分工明确、互相配合,仔细记录每一组数据,在亲手操作中深化了对盐碱土特性的科学认知,也感受到了科研工作的严谨性。

田间观实效,感受施肥护粮的实践力量
研学队伍走进试验田,田间相邻两个小区玉米的长势形成鲜明对比,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学生们从株高、茎粗、叶片颜色等指标分析施肥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在观察过程中,工作人员讲解了科学施肥对保障粮食安全和耕地质量的重要意义。学生们边听边记录,对“科学施肥护粮”的实践意义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纪念碑悟精神,传承改土沃田的科学情怀
研学活动接近尾声,学生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王守纯老先生纪念碑前。“王守纯老先生是德州实验站第一任站长,他带领团队扎根德州盐碱地,攻坚克难,创立的开沟躲盐巧种、绿肥改碱、水盐调控等一系列理论与技术为黄淮海地区盐碱地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工作人员缓缓讲述着先辈的故事,每一个细节都让学生深受触动。
随后,由学生代表朗读纪念碑文,陵城一中老师代表刘红瑞则结合自身家乡因盐碱地改良而发生的变化,分享了“从‘种啥都难活’到‘年年丰收’”的真实经历,让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到盐碱地改良的民生价值。听完故事,学生们自发整理衣襟,向王守纯老先生深鞠一躬,以最诚挚的敬意,传承这份“扎根一线、改土沃田”的科学情怀。

此次研学活动,陵城一中的学生们在“看、做、听、悟”的真实体验中,全面了解了德州盐碱地改良的历史与科学知识,不仅提升了科学素养,更激发了关注农业、热爱家乡、报效国家的情怀。正如陵城一中带队老师所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们走出课堂,在真实的场景中学习知识、感悟精神,为他们的成长注入更多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