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果蔬汁时,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刚买的果汁放了没多久,底部就沉了一层渣,上面还飘着些浑浊的絮状物?这其实是果蔬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就专门研究了两种果胶“螯合性果胶”和“碱溶性果胶”,找到了它们影响果蔬汁品质的秘密,相关成果还发表在了《碳水化合物聚合物》杂志上。
“稳定性”出了问题。而决定它稳不稳定的关键“人物”,就藏在果蔬的细胞壁里——果胶。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果胶是果蔬细胞壁里的一种多糖,简单说就是一种天然的 “胶质”。别小看它,果蔬汁的 “口感稠不稠”“放久了浑不浑”“颗粒沉不沉”,多半都和它有关。过去,研究的是“水溶性果胶”,就是能直接溶解在水里的那种。但这次研究出来的“螯合性果胶”和“碱溶性果胶”不一样——它们像“顽固分子”,不能直接溶于水,得用螯合剂或者碱性溶液才能把它们“请”出来。可别觉得它们“难搞”,科研团队发现,这两种果胶对果蔬汁稳定性的影响,其实一点也不小。
科研团队用了个巧妙的方法——高压均质来“处理”这两种果胶。简单地说,就是把含有果胶的溶液放在高压环境里,通过强烈的冲击、剪切力“改造”果胶的结构。这一处理,果然有了新发现。一方面,两种果胶里有个叫“鼠李半乳糖醛酸聚糖I区域”的部分,就像树枝上的小分叉,高压均质后,这些“小分叉”变少了。这有什么用呢?原来,这些分叉多了,果胶分子就容易“缠在一起”,果蔬汁里的颗粒大小就不均匀;分叉少了,颗粒分布更整齐,果汁看起来就更透亮,不会忽稠忽稀。
另一方面,螯合性果胶的“酯化度”和“乙酰化度”明显降低了。这两个“度”是什么?可以理解成果胶分子上的“小尾巴”——甲酯基和乙酰基。这些“小尾巴”太多,果胶分子就容易“排斥”周围的水分和颗粒,导致颗粒沉得快。现在“小尾巴”少了,果胶分子能更好地“抓住”水分和颗粒,果蔬汁里的颗粒沉降就变慢了,胶体也更稳定,放久了也不容易分层。
现在大家喝果蔬汁,不光要“健康”,还得“好喝”—— 比如希望橙汁别放半天就分层,苹果汁别总有渣沉在杯底。而搞清楚果胶结构和果蔬汁特性的关系,就能帮我们“精准调控”。
这项研究不只是帮我们喝上更稳定的果蔬汁。它其实是搞清楚了“果胶结构怎么变,果蔬汁品质就怎么变”的规律。以后不管是做果酱、果冻,还是其他果蔬加工品,只要涉及果胶,这些发现都能用上。比如做果酱时,知道如何通过处理果胶让果酱更黏稠、不易出水;做果蔬粉时,让粉末冲调后更易溶解、不结块。可以说,科研团队为果蔬加工技术搭了一座“桥”,从“知道果胶有用”到“知道果胶怎么用才更有用”。
目前,这项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