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日前召开的现代高效农业国际发展与创新研讨会上获悉,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以下简称烟草所)与挪威、马来西亚、比利时等国科研机构达成多项合作共识,不仅成功搭建“跨学科精准农业网(IPAN)”国际交流平台,还在烟草智慧育苗、作物养分诊断等领域的技术成果得到国内外专家认可,相关技术已在全国30个植烟省份推广应用。
会议现场。
此次研讨会在山东青岛举行,由农业农村部烟草生物学与加工重点实验室主办、烟草所承办,吸引了来自比利时根特大学、欧洲农学报、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挪威生物经济研究所等国内外科研机构、高校及企事业单位的专家代表参会。12位中外专家学者围绕农业精准化、作物表型监测、农业大数据与智能分析等议题作学术报告,通过主题分享、基地参观、成果展示等环节,深化现代高效农业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会上,烟草所副所长戴培刚指出,当前全球农业正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已成为推动传统种植模式变革的核心力量,智慧农业更被纳入中国国家战略布局。他表示,本次研讨会汇聚了国内外顶尖科研资源,期待通过技术交流共享、标准共建,共同攻克农业领域“卡脖子”技术,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链条,推动智慧农业技术成果的国际示范推广。
烟草所副所长戴培刚致辞。
烟草所副所长李义强详细介绍了烟草所在智慧农业领域的实践成果。在设施农业提质增效方面,烟草所制定物联网数据接口和传输两项国家标准,创建的烟草智慧育苗自适应模型准确率超95%,可节约水肥62%以上,实现育苗管理无人值守,移栽后烟苗还苗期缩短7至10天;针对西红柿、黄瓜等作物打造的“1+N”设施栽培周年运营模式,单棚平均纯收益达1.5万元。在作物养分诊断与生长监测领域,该所研发的遥感与机理性作物生长模型结合方法,氮素营养诊断准确率超90%;首次提出的烟株生长景气指数指标,模型准确率更是高达99.6%,为广域烤烟长势监测提供了高效手段。
病虫害防治与智能采烤领域的技术突破同样亮眼。烟草所迭代优化的病虫害智慧预测预报模型,已覆盖19种常见病害、15种天敌及33种害虫,识别率超90%,相关技术已在全国植烟省份落地;智能采烤数字化技术中,易烤性和耐烤性等级预测准确率超87%,烤后烟叶品种判别正确率达97.9%,主要化学成分含量预测准确率达92.2%,基于机器视觉边缘计算的烘烤终端微平台也已同步建成。
拟组建IPAN国际交流机制。
来自比利时根特大学的Abdul M Mouazen教授在主旨报告中,分享了其团队25年来在精准农业领域的研究经验。他提出,未来智慧农业需以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为基础,依托人工智能实现精准决策支持,通过云端技术达成全自动化运营,最终为农民提供数据支撑,实现农业生产“减投增产、提质增效”,其观点与烟草所的技术研发方向高度契合,为双方后续合作奠定基础。
会议期间,外方专家实地参观了烟草所青岛试验基地,详细了解该所最新科研进展、成果转化产品及烟用农机装备等情况。在烟草智慧育苗温室及操作平台前,中外专家就技术应用场景与推广前景展开深入交流,最终达成共建“跨学科精准农业网(IPAN)”的合作意向,为后续国际协同创新搭建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