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就我国农业废弃物利用现状、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专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副所长、种植废弃物清洁转化与高值利用团队首席、国家现代农业玉米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姚宗路。姚宗路表示,我国农业废弃物利用正处于关键阶段,通过政策创新、项目带动、技术突破和主体培育,有望实现高值利用,推动农业绿色低碳转型。
姚宗路称,近年来我国农业废弃物利用政策制度建设成果斐然。2013年10月《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2020年4月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均要求构建涵盖收集等各环节的农业固体废物回收利用体系。2020年8月农业农村部、2024年8月中央都印发意见推进相关工作。“十四五”期间,多项政策出台,进一步强化了政策保障。
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2019年以来全国实施行动,推动利用率提升至88.3%,形成农用为主、多元利用格局。50%以上秸秆直接还田,各地探索出深翻、碎混等科学还田技术,如东北黑土区的“梨树模式”成效显著。秸秆离田收储体系不断完善,浙江、河北等地探索多种收储模式,建设标准化收储中心。同时,秸秆饲料、能源等利用方式快速发展,安徽、吉林率先实施“秸秆变肉”行动,涌现出诸多高值利用新业态。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成效斐然。2017年起整县推进,实现585个畜牧大县全覆盖,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套处理设施。通过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粪肥还田利用得到支持,全国综合利用率提升至79.4%。不同规模养殖场采用适宜技术模式,中小规模养殖场推行就地循环利用,如西北、西南地区的“畜—沼—果(菜、茶)”模式。
废旧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治理取得实效。执行新国标提高地膜厚度,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推进回收处理,探索出多元化回收机制,全国建成近6万家回收网点,以甘肃省为例,回收处置体系较为完善。截至2025年1月,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率分别达到80%和78.9%。
科技支撑体系也持续优化健全。“十四五”期间,支持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研发推广先进技术,建设监测系统和点位,为提升利用水平提供科技保障。
姚宗路坦言,尽管取得成效,但农业废弃物利用仍面临挑战。利用路径存在堵点,政策机制有短板,利用水平有待提升。为此,他提出一系列建议。
一、出台支持政策,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建立金融支持机制,对关键环节给予补贴或贷款贴息,给予税收优惠和优先支持,试点市场化机制。
二、实施重大项目,统筹资金布局高值利用产业化试点示范项目,支持建设收储中心等设施,提升废弃物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
三、突破关键技术,在“十五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设立项目,突破核心技术,创制高附加值产品,建设重点实验室,健全标准体系。
四、培育示范主体,鼓励发展专业化服务公司和组织,培育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园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