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人民日报]抢!应对连阴雨,秋收一线直击(秋收进行时)

发布时间:2025-10-13 |来源: 人民日报|作者:郁静娴
字体 小 中 大


3be854ca-5fca-42e0-bb56-fe14430461d7.jpg

10月12日,在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温泉镇,农机手驾驶收割机收割水稻。 吴均奇摄(影像中国)

432ee623-e8e5-49db-a0f5-d6fb11efac1e.jpg

10月11日,在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农机手将收获的玉米装车。 赵永涛摄(影像中国)

4d58c148-6c75-4c3c-b9ab-0e9f8d7419b6.jpg

10月10日,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杨柳雪镇的一处粮食烘干点加紧进行烘干作业。 初宝瑞摄(新华社发)

三春不如一秋忙,各地秋收相继迎来热潮。作为全国的大粮仓,黄淮海粮食产量占全国1/3以上。秋收大忙,黄淮地区特别是河南、山东、安徽等地持续连阴雨,不免让人揪心。

目前秋收一线情况如何,连续阴雨是否会影响粮食品质,会不会造成秋冬种作物晚播?

一线收获情况如何?

抢,多收一亩是一亩

“抢”,今年秋收的关键词。

“秋风吹,战鼓擂;小履带,干起来。今晚加班,必须抢收!”10月7日晚,农机手郭波波发了一条朋友圈。夜幕下,收割机开足马力驶入一片玉米地。

郭波波所在的山东汶上县是粮食生产大县。“田里土壤湿黏,含水量饱和,普通轮式收割机下不了地。”这几天,邻近地区调来十几台小型履带式收割机,他趁着放晴的间歇,给周边农户抢收玉米。

在豫北平原的河南封丘县赵岗镇,永业家庭农场负责人吕耕珍连续奋战5天,收完500亩地。他介绍,身边的小农户基本上秋收都结束了,“雨水添了麻烦,好在总体产量还可以。”

除了自己种粮,吕耕珍还提供机收服务。3年前他就购置了一台履带式收割机:“搞社会化服务,装备必须到位。虽说买了3年也不一定用一次,可赶上了极端天气,就得指望它。”

为有效应对黄淮海地区连阴雨天气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强化墒情、灾情调度,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加强农机具协调调度,加快推进秋粮抢收抢烘工作,进一步明确救灾机具补贴事项。同时商财政部门及时下拨4.84亿元农业救灾资金,支持农机抢收、潮粮烘干、农田排涝、冬小麦抗湿播种等工作。

秋雨中,众人拧成一股绳抢收粮食。

“哪怕贴油费、贴人工,也要咬牙坚持,把成熟的稻子收获到手。”平东林是安徽天长市汊涧镇的一名90后新农人,他所在的禾禾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有1.6万亩服务订单。由于田里水分较大,收获进度比往年偏慢1/3左右。

机器转起来,人力聚起来。当地镇、村积极组织挖沟排水,一些机器跟不上的地块,合作社还召集10多名村民人工收割,“多收一亩是一亩”。国庆、中秋假期,多地返乡人员、放假学生等纷纷加入抢收队伍。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玉米产业专家团副团长李从锋分析:“从调研情况看,小种植户多数已完成人工收获,部分种植大户收获进度偏慢,目前都在积极推进中。”他提示,针对田间滞水地块,可开挖深沟,尽快沥出耕层滞水,促进土壤散墒,为农机进地作业争取时间;针对暂不具备烘干条件或玉米植株没有完全枯黄成熟的地块,可立秆晾晒,适当晚收。

据农情调度,截至10月10日,黄淮海秋收进度已近八成。

高水分粮食抢收后怎么办?

抓紧烘干是当务之急

高水分的粮食抢收后,必须抓紧烘干晾晒。秋收开镰以来,多省份发布粮食烘干中心分布点和保障热线电话。

在汶上县南站街道,半个月前,街道就把烘干点的联系方式、详细位置等信息通知到周边农户。全县启用41处粮食烘干点,加快粮食烘干入库;村两委开放大院、文化广场、学校操场等公共区域,方便不具备烘干条件的玉米,采取果穗装笼通风晾晒、摊平存放。

山东卓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是汶上县最大的烘干企业。“及时烘干对防止潮湿玉米堆积霉变、减少产后损失至关重要。我们24小时满负荷运转连续烘干。”公司负责人说,他们已完成1.5万余吨玉米的烘干作业。

区域共享烘干设施,强化资源利用效率。国庆、中秋假期前,天长市农业农村局整理了对外开放的15家烘干设施主体,并通过当地政务信息公众号推送。天长市位于安徽东部、毗邻江苏。“除本地农户,这段时间还有不少南京、淮安的农户打电话过来,咨询对接烘干服务信息。”平东林说,烘干塔人停机不停,每天烘干400吨稻谷,烘完的稻谷水分在14.5%左右,可以直接入库。对上门的农户,合作社也提供稻谷烘干收购一条龙服务。

“收上来的粮食,抓紧烘干是当务之急。”李从锋说,应进一步协调大型烘干企业、合作社开放闲置厂房,开展代烘服务,提高烘干效率。

打通从紧急收获到安全收储的“最后一公里”,政策持续加力。中原粮仓河南,围绕抢烘抢晒,省财政紧急安排下达3000万元救灾资金,支持各地用于烘干机械奖补和秋粮收获补助。周口市财政紧急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粮食减损减灾和安全收储。

近期,农业农村部已派出4个工作组分别赴河南、安徽、江苏、山东一线,开展“三秋”生产指导服务。其中一项重点就是聚焦“收、烘、售、种”全环节,强化服务保障,及时补上机具缺口,帮助农民解决秋粮收获烘干晾晒销售困难等紧迫问题。

“籽粒霉变比例不但与降雨天气有关,也与品种特性相关。”李从锋建议,今后种植时,农户可优先选择抗穗腐病、苞叶紧凑的硬粒型玉米品种,重点防控玉米螟等穗部害虫,减少伤口,从源头降低玉米籽粒的田间霉变风险。

秋冬种作物播种会推迟吗?

晚播有晚播的办法,管好了照样能增产

俗话说,争秋夺麦。随着寒露到来,黄淮海冬小麦陆续进入适播期,秋冬种即将大面积展开。

吕耕珍的地块已收完腾出来。他表示,地里水分太大,没有办法整地,还要晾一晾,估计秋播得往后推迟。

从近几年看,冬小麦晚播并不是头一次。2021年,秋汛造成土壤过湿,导致冬小麦大面积晚播,通过科学应对,最后实现丰收。

小麦生育期长、回旋余地大。“晚播有晚播的办法,管好了照样能增产。”吕耕珍语气沉稳。作为种粮的老把式,他有丰富经验:比如适当增加播量、增施底肥,年前寒潮来临前夕,及时喷洒叶面肥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增强抗寒抗逆能力。

针对当前气象条件和生产形势,农业农村部组织专家制定《黄淮海小麦应对连阴雨抗湿晚播技术意见》,提出相应措施。“越是晚播麦田越应精细整地,越要提高播种质量,全力培育冬前壮苗。”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粮食作物技术处处长万克江提示,当前情况,不要急于整地播种,而是要优先做好土壤散墒,等到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达到70%至80%时,再适墒整地播种。对田间积水土壤湿度过大的晚播地块,建议选用半冬性或半冬性偏春性的品种,按每迟播1天亩基本苗增加1万左右,提高整地和播种质量,科学增施底肥并确保氮磷钾平衡。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高级农艺师蒋向介绍,针对持续阴雨天气可能造成的播期推迟,河南已印发技术指导意见、模式图、明白纸,派出18个省级小麦专家指导组,会同市县农技人员宣传指导抗湿晚播关键技术措施。

“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势,千方百计保障冬小麦种足种好。”汶上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喆介绍,当地充分调动全县1000余家种植专业合作社、3200余家种粮大户、100余家农机合作社开展社会化服务,确保冬小麦种在适播期,不空一块田。

农业农村部派出工作组,指导各地落实冬小麦抗湿晚播技术措施,提高整地质量,选用适宜品种,科学增加密度、增施底肥,实现以技补晚、以种补晚、以密补晚、以肥补晚,夯实明年夏粮生产基础。

丰收的希望蕴藏在每一次全力以赴中,在“技、地、人”紧紧交织的产能基础里,这正是大国粮仓日益稳固的底气。

(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科技日报]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创全球高产纪录
    2025-10-12
  • [农民日报]伊犁州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再创大面积高产纪录 两百万亩单产首次突破1200公斤
    2025-10-12
  • [农民日报]新品种中棉113GK与智慧农场共同驱动棉花产业新范式
    2025-10-12
  • [中国科学报]新品种加持智慧农场驱动棉花产业新范式
    2025-10-12
  • 水稻收获进行时  科技赋能提产增效
    2025-10-11
  • 中国农业科学院产业专家团赴黄淮海多地开展“三秋”抢收抢种技术指导
    2025-10-11
  • 中国农业科学院加强与法国农业科技合作
    2025-10-11
  • [中国科学报]良种良法助甘肃棉花“一厂一品”模式提质增效
    2025-10-11
  • [CCTV-2]《天下财经》关注秋粮生产 全国秋粮收获过五成 新技术和新品种促进大豆单产提升
    2025-10-11
  • [中国科学报]ARC生物耦合技术助力盐碱地大豆增产
    2025-10-10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