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经济日报]我科学家破解酸碱土壤砷转化谜题

发布时间:2025-07-22 |来源: 经济日报|作者:常理
字体 小 中 大

近日,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重金属生态毒理与污染修复创新团队揭示了虾壳生物炭对好氧条件下酸性和碱性土壤砷转化的双重作用,揭示了虾壳生物炭介导的土壤砷转化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生物炭(Biochar)》上。

687e125ee4b078fce449a4a1.jpg

砷污染是全球性的环境与健康问题,其毒性及致癌性对土壤生态系统和粮食安全构成威胁。生物炭因其高效、环保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污染土壤修复实践中,但其对好氧土壤中砷迁移转化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

该研究表明,好氧条件下添加虾壳生物炭可促进酸性土壤中砷的活化,但会降低碱性土壤砷的有效性。在酸性土壤中,添加虾壳生物炭不仅增强了土壤溶解性有机质腐殖化程度,而且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膜运输和信号运输功能,同时提升了砷还原基因和外排基因丰度水平,因而土壤砷的活性和环境风险增加。与之相反,碱性条件下虾壳生物炭可作为砷的结合位点,使其稳定地钝化于土壤中。该研究为生物炭在砷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差异化应用,实现砷污染风险的有效管控提供理论依据。

(单位: 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光明日报]科学家发现冰草基因可提高小麦产量
    2025-07-23
  • [中国科学报]上海蝉鸣上热搜,今年蝉为啥这么多?叫声为啥这么大?
    2025-07-23
  • [农民日报]各国专家学者共商全球食物系统的可持续转型之道
    2025-07-22
  • [经济日报]冰草基因可提高小麦产量
    2025-07-22
  • [新华社]【7月14日—7月20日国情精要】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2025-07-22
  • [农村工作通讯]一图读懂 |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4
    2025-07-22
  • [科技日报]SuReFood第三届国际学术年会聚焦“构建迈向低碳循环的食物系统”
    2025-07-22
  • [总台经济之声]一杯“绿汁”喝掉全网流量!羽衣甘蓝凭啥成顶流?
    2025-07-22
  • [新华网]热点追踪丨紫外灯笔辨农药残留不靠谱
    2025-07-22
  • [科技日报]生物炭“双向调控”破解砷污染  精准修复有了新指南
    2025-07-22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