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黄淮海地区玉米集中收获的关键时节,持续的连阴雨天气却给秋收带来了严峻挑战。高湿环境不仅可能导致玉米霉变,威胁粮食安全,更潜藏着不容忽视的真菌毒素与健康风险。农民朋友该如何科学应对?记者就此专访了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姚彦坡研究员,为秋收玉米从“田间到仓储”提供一份科学防控指南。
“湿”局当前,霉变风险不容小觑
“这次连阴雨,相当于给霉菌繁殖提供了天然的‘温床’。”姚彦坡研究员开门见山地指出。他解释,高湿环境下,黄曲霉、镰孢菌、青霉等有害真菌在玉米上极易快速繁殖。这些真菌不仅是人体机会性病原菌,更能在代谢过程中产生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等强毒性物质。
“这些毒素耐高温、毒性强,具有致癌、致畸风险,对健康的危害是长期且严重的。”姚彦坡特别强调,绝不能抱有“玉米只是轻微发霉,不影响使用”的侥幸心理,必须清醒认识到,霉变玉米直接关联着农民的“钱袋子”和“健康线”。
此外,传统的收储运方式进一步加剧了风险。姚彦坡提醒,许多农户在收割、搬运、脱粒过程中缺乏有效防护,直接暴露在富含霉菌孢子的气溶胶环境中,长期高强度接触可能引发过敏性肺炎、真菌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或通过吸入、摄入毒素导致肝、肾等器官的慢性损伤。
四招破局,构筑“粮安+健康”双屏障
面对当前的风险,如何才能既保住粮食,又护好健康?姚彦坡研究员提出了构建全程科学防控体系的四项关键措施:
第一招:提升认知,变“被动要求”为“主动防护”。
“关键是让农户真正理解‘为什么要防’。”他建议,基层农技部门应充分利用村广播、宣传栏、微信群等渠道,结合专题培训,把霉菌与毒素的危害讲透,手把手传授防护技能,从根本上扭转传统观念。
第二招:规范操作,把好“个人防护”关。
姚彦坡明确建议,农户在进行收割、脱粒等作业时,务必规范佩戴KN95或同等标准的防颗粒物口罩,并根据需要穿着工作服、佩戴手套,最大限度减少霉菌孢子吸入和皮肤接触。作业后应及时清洁,避免将污染物带入生活区。
第三招:技术先行,抓住“产后处理”窗口期。
“控制霉变,关键在于快速将玉米籽粒含水量降至安全标准以下。”姚彦坡强调,产后及时烘干是遏制霉菌增殖最有效的措施。各地应积极推广以烘干为核心的现代化处理技术。在特殊情况下,可在农技部门指导下,科学使用国家批准的防霉制剂作为辅助。
第四招:压实责任,健全应急响应机制。
姚彦坡认为,各级政府需将收储期间的职业健康与粮食安全摆在突出位置。农业农村部门要牵头制定技术规范并督导落实;卫生健康与疾控部门则需加强监测预警,做好知识普及和物资储备,完善真菌感染与中毒事件的应急预案,确保突发情况能得到迅速、有效处置。
“科学收储玉米,既是守护‘粮袋子’的安全底线,也是践行‘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具体行动。”姚彦坡最后表示,这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更需要广大农户将科学方法落到实处,才能稳稳守住今年的秋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