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农民日报]连阴雨致玉米收储风险陡增,专家支招筑牢“粮安+健康”双防线

发布时间:2025-10-10 |来源: 农民日报|作者:邓佳星 邓俐
字体 小 中 大

当前,正值黄淮海地区玉米集中收获的关键时节,持续的连阴雨天气却给秋收带来了严峻挑战。高湿环境不仅可能导致玉米霉变,威胁粮食安全,更潜藏着不容忽视的真菌毒素与健康风险。农民朋友该如何科学应对?记者就此专访了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姚彦坡研究员,为秋收玉米从“田间到仓储”提供一份科学防控指南。

“湿”局当前,霉变风险不容小觑

“这次连阴雨,相当于给霉菌繁殖提供了天然的‘温床’。”姚彦坡研究员开门见山地指出。他解释,高湿环境下,黄曲霉、镰孢菌、青霉等有害真菌在玉米上极易快速繁殖。这些真菌不仅是人体机会性病原菌,更能在代谢过程中产生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等强毒性物质。

“这些毒素耐高温、毒性强,具有致癌、致畸风险,对健康的危害是长期且严重的。”姚彦坡特别强调,绝不能抱有“玉米只是轻微发霉,不影响使用”的侥幸心理,必须清醒认识到,霉变玉米直接关联着农民的“钱袋子”和“健康线”。

此外,传统的收储运方式进一步加剧了风险。姚彦坡提醒,许多农户在收割、搬运、脱粒过程中缺乏有效防护,直接暴露在富含霉菌孢子的气溶胶环境中,长期高强度接触可能引发过敏性肺炎、真菌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或通过吸入、摄入毒素导致肝、肾等器官的慢性损伤。

四招破局,构筑“粮安+健康”双屏障

面对当前的风险,如何才能既保住粮食,又护好健康?姚彦坡研究员提出了构建全程科学防控体系的四项关键措施:

第一招:提升认知,变“被动要求”为“主动防护”。

“关键是让农户真正理解‘为什么要防’。”他建议,基层农技部门应充分利用村广播、宣传栏、微信群等渠道,结合专题培训,把霉菌与毒素的危害讲透,手把手传授防护技能,从根本上扭转传统观念。

第二招:规范操作,把好“个人防护”关。

姚彦坡明确建议,农户在进行收割、脱粒等作业时,务必规范佩戴KN95或同等标准的防颗粒物口罩,并根据需要穿着工作服、佩戴手套,最大限度减少霉菌孢子吸入和皮肤接触。作业后应及时清洁,避免将污染物带入生活区。

第三招:技术先行,抓住“产后处理”窗口期。

“控制霉变,关键在于快速将玉米籽粒含水量降至安全标准以下。”姚彦坡强调,产后及时烘干是遏制霉菌增殖最有效的措施。各地应积极推广以烘干为核心的现代化处理技术。在特殊情况下,可在农技部门指导下,科学使用国家批准的防霉制剂作为辅助。

第四招:压实责任,健全应急响应机制。

姚彦坡认为,各级政府需将收储期间的职业健康与粮食安全摆在突出位置。农业农村部门要牵头制定技术规范并督导落实;卫生健康与疾控部门则需加强监测预警,做好知识普及和物资储备,完善真菌感染与中毒事件的应急预案,确保突发情况能得到迅速、有效处置。

“科学收储玉米,既是守护‘粮袋子’的安全底线,也是践行‘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具体行动。”姚彦坡最后表示,这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更需要广大农户将科学方法落到实处,才能稳稳守住今年的秋收成果。

(单位: 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习近平就朝鲜劳动党成立80周年向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正恩致贺电
    2025-10-10
  • [人民网]扎鲁特旗玉米亩产1272.93公斤 刷新东北春玉米千亩纪录
    2025-10-10
  • [中国科学报]研究发现植物全局免疫网络
    2025-10-10
  • [农民日报]好品种、新模式助推甘肃棉花产业迈向优质优价
    2025-10-10
  • [农民日报]ARC生物耦合技术助力盐碱地大豆增产
    2025-10-10
  • [农民日报]一体化绿色技术破解玉米穗腐病防控难题
    2025-10-10
  • 中国农业科学院智能烘干技术装备助力黄淮地区抢烘减损护粮安
    2025-10-09
  • [科技日报]ARC生物耦合技术助力盐碱地大豆增产
    2025-10-09
  • [科技日报]高油高产大豆“中黄219”促黄淮海地区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
    2025-10-09
  • [农民日报]“通辽样板”走出玉米密植高产新路
    2025-10-09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